金牌只是公平競爭的一個自然產物,競技體育不是群眾體育的天敵,二者完全能和諧共存、相互促進。
北京時間7月28日凌晨,第30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圣火在倫敦碗點燃。接下來的日子里,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萬多名運動員將帶著各自祖國關切的目光,在一個沒有任何歧視和壓迫的平等環境下,競逐金牌,展現“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
金牌當然是所有人矚目的焦點,亦是運動員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28日,當射擊選手易思玲以總成績502.9環領先波蘭老將博加卡0.7環奪得本屆奧運首金時,相信很多人都會記住這個笑起來甜甜的中國姑娘。這一刻,人們關注的除了運動員的成績之外,還有這個人本身。畢竟,經由一張張清晰的個體的面孔,才共同連綴起奧運大幕的波瀾壯闊。
此前,隨著奧運季臨近,網絡上出現一種聲音,認為不必特別在意金牌,“我們應該淡化奧運金牌,大力發展群眾體育運動”。其實,金牌本身并無所謂是非對錯。只要有比賽,就會有金牌;只要有金牌,就會有競逐。無論中外,勇奪金牌都應該是一個運動員職業生涯的終極目的。劉翔是這樣,博爾特是這樣,菲爾普斯也是這樣。
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住進奧運村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每一個運動員,哪個不想上領獎臺?!肖天的話語雖然簡單直接,卻也道出了奧林匹克精神的要義,即《奧林匹克憲章》描述的:“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需要警醒的并不是一塊塊金牌,而是將金牌孤立起來、乃至將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對立起來的做法。這樣的孤立和對立,才是妨害奧林匹克精神的大患。金牌不是惟一,更不是全部,而是公平競爭的一個自然產物;競技體育也不是群眾體育的天敵,二者為什么不能和諧共存、相互促進?在奧林匹克的大舞臺上,競爭與參與同等重要。
與全世界的運動員一起,中國軍團正在全力投入奧運季的爭奪。這一刻,世界進入倫敦時間。盡管場館大多屬于臨建,盡管英倫街頭依然散漫悠閑,盡管奧運村房間局促簡陋……不過,這一切都并不妨害奧運精神的張揚。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對人生而言,重要的絕非凱旋而是戰斗。傳播這些格言,是為了造就更加健壯的人類——從而使人類更加嚴謹審慎而又勇敢高貴!
大幕拉開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欣喜、所有的怦然心動、所有的慷慨激越、所有的所有,都伴隨著這一個日子,開始了。且讓我們和著運動的節奏,或低吟淺酌,或放聲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