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國家版權局局長柳斌杰表示,目前國內很多文化藝術作品創造力不夠,90%的作品屬于模仿和復制的。柳斌杰稱創新能力不強,所以國人喜歡看外國大片,今后政府將通過設立文化創意扶持體制和基金提高文藝作品創新能力。(11月13日《新京報》)
文藝作品跟其它產品一樣,創新力才是領導力,更是占得先機、贏得成功的市場力。著眼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得認真關注和解決類似“九成文藝作品屬復制”這樣的現實欠缺與不足,通過有效途徑涵養“源頭活水”。
不過,凡事往往并不會孤立地存在。換言之,國內文藝作品九成屬于模仿和復制的突出“短板”,雖然有著一些創作者自身的因循守舊、急于求成等原因,但似乎更該關注一下文藝作品之外的“復制生態”。這其中,至少要強化兩個抓手:一是通過監管審查的鮮明指向,不使那些“文藝復制品”能夠輕松過關;二是加大文化激勵的力度,別讓“文藝白菜價”綁架了“創新復制化”。
文藝作品的監管和審查,無疑是切實改變“復制生態”最具威力的第一道閘口。近些年來,不少創意平庸、創新乏力的文藝作品,之所以儼然成了國內的“主打產品”,監管審查層面對于“復制短板”的過多寬容和不夠嚴控,事實上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讓某些創作者“悟”出了“復制更保險”的認識誤區和假象。由此,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不思改變與創新,也就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一種心照不宣的“主流選擇”。所以,監管審查機構從一開始就從嚴從緊,讓那些復制痕跡明顯、復制意味濃重的文藝作品,難再輕易“出生”,就應該是一種長期不變的明確“風向”。
文化創作顯然無法“不食人間煙火”,文藝作品本身也有市場屬性。而從這些年的現實語境和社會呼吁來看,別讓“文藝白菜價”綁架“創新復制化”,確實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甚至是急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太多的事例足以表明,比起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激勵舉措,我們目前無論在版權保護和創作酬勞等具體的保護保障方面,差距其實不是“一點點”,有時或許可說是隔了“一代代”。那么,當文藝作品的“創意創新”,常常還遠不如“復制粘貼”更易于出名、更有利可圖時,劣幣驅逐良幣的文化創作“白菜價”現象,豈能不使投機取巧的“復制風”愈刮愈猛?
一言以概之,關注文藝作品之外的“復制生態”,說白了便是必須要用“綜合治理”的治本之策,來引導和促進文藝作品的“求新求變”。文化創新能力的改觀和提升,無非也是看在“名”與“利”這兩方面,能不能使得那些銳意創新者更嘗“甜頭”,更得“實惠”。做足了這些“功課”,就不愁“復制生態”的逐漸式微和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