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12日社論說,島內觀光業(yè)不滿來臺陸客驟減,13大旅游業(yè)今天將上街抗議。為化解業(yè)者憤怒,臺當局“行政院”日前迅速提出四大方案因應,包括提供30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紓困貸款,擴大島內旅游,及開拓多元市場等。但業(yè)者對這些方案并不領情,大呼“我們需要的是客源,不是金錢”,一語道破臺當局開的藥單根本“不對癥”。
文章摘編如下:
陸客不來,主要原因是新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系轉冷。此外,綠營人士一再冷言冷語,并在網絡上散播“陸客不來,寧靜來了”等惡意文宣,弄到許多原對臺灣具有好感的民眾產生“惡臺”心理。如今,臺灣觀光業(yè)的困境在客源不足,臺當局應做的是設法讓陸客回流,與開拓內外多元市場并進;但“行政院”卻推出300億紓困貸款,根本是一個“頭痛醫(yī)腳”方案,如何可能解決業(yè)者的困境?
更有甚者,有民進黨官員把責任全推給前當局,指責馬當局未做好風險控管,致使臺灣觀光業(yè)的命脈被牽系于陸客。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事實上,觀光業(yè)“命系”于陸客,臺灣并非特例,看看鄰近國家和地區(qū)的情況即可一目了然。
陸客近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觀光客來源,在許多地方的旅游人數都位居前茅。去年,陸客赴臺人數有418萬人次,占外來觀光客的4成;而鄰近的韓國與日本,去年陸客總數分別為611萬及499萬,都超越臺灣甚多。其中,赴韓陸客更占韓國觀光客總數的4成8,比臺灣更高。可見,觀光業(yè)“命系”陸客并非臺灣特有現象,而是全球觀光市場的普遍現象。
撇開觀光客的增減不談,陸客在臺消費能力高于其他地區(qū)旅客,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據島內“觀光局”統(tǒng)計,赴臺陸客人均日消費額為123美元,是日本旅客40美元的3倍之多。在韓國,去年陸客人均消費超過7萬元臺幣,年總計達220億美元,占韓國去年GDP的1.6%。可見,就消費力而言,臺當局想要招攬新南向客源以填補陸客流失的損失,根本不可能達陣。
反觀臺灣,除了臺當局兩岸政策堅不松手,民進黨內部還不斷自己打政治口水戰(zhàn)。日前張景森一席“陸客是朋友”之說,立刻遭到“行政院”發(fā)言人童振源打臉,林全和其他綠營同志次日又再加補幾拳。在關鍵時刻,島內執(zhí)政者還充滿義和團式的自大心態(tài),如何產生振興觀光的動力?
文章最后說,今年來臺陸客將減少65萬人,估計臺灣將減少360億外匯收入。現在,“行政院”故意不提客源問題,卻要掏三百億紓困,這抵得過臺灣減少的觀光收入嗎?又解救得了業(yè)者的燃眉之急嗎?要客源,給紓困,這簡直是請鬼拿藥單。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