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近幾年大談自己的“軟實力”,但這樣的驕傲心情,一打開電視恐怕就會頓時跌到谷底。在那個所謂“神奇的盒子”里,如今已沒有知識、沒有深度、沒有國際觀,甚至沒有太多可以提升眼界的訊息。作為社會文化的櫥窗,臺灣的電視只看到“軟”,卻看不到“實力”。
臺媒《聯合報》6日發表社論指出:最近,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要求電視新聞臺訂定“自律規范”,不能再無限度地引用網絡訊息,尤其是民眾提供的行車紀錄器側錄像。與此同時,臺灣“監察委員”則要求NCC約束電視談話節目的質量,應多邀專業人士,不能老是那幾個名嘴無邊無際地暢談。可見,島內電視節目內容的粗糙無質,已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然而,各方對此現象似乎均束手無策,無計可施。
社論說,臺灣電視節目之惡,事實上,恐怕要比NCC或臺灣“監委”指出的問題還要嚴重許多。就電視新聞而言,除了大量引用網絡或觀眾爆料,更令人詬病的是信息的瑣碎化及八卦化,不僅深度報導及調查采訪全被拋棄,連重大國際新聞都被擠壓到近乎消失。從電視新聞,觀眾看不到世界,只能看到一個扭曲、無聊、躁動的臺灣。
至于號稱是大陸觀光客赴臺最愛看的政論節目,雖具有“暢所欲言”的自由表象,但評論的特定立場卻是一成不變,也就失去了傳媒交流意見的作用。就算大陸游客有新鮮感,但島內民眾收看多年,能不感到索然?尤其,經年累月由同一批名嘴評論所有話題,不僅使意見市場更為扁平,也將民眾阻隔在真正的專業意見之外。
臺灣電視有多達一百多個頻道,然而觀眾手握遙控器,卻常有遍尋不著一個可看節目的憤怒和茫然,這才是最深的失落。要論電視的“多元”,臺灣有各種娛樂臺、電影臺、幼教臺、購物臺、旅游臺、宗教臺,包括特殊族群的客家臺、原住民臺,甚至還有電視臺些只要隨便打個電話進去,主持人立刻能幫你算命、開示人生。臺灣的電視里什么都有,就是無法給觀眾活在當下的踏實感,或走向未來的期待感。
其間癥結,并不難想象。首先,是不健全的產業在狂飆年代驟然開放,卻缺乏競爭及淘汰機制,而陷于各自割據的局面。第二,以臺灣狹小的市場,臺當局和業者卻均貪圖包羅萬象的發展,結果因規模不足,陷于僅求茍活及自相殘殺的地步,只能一步步犧牲質量以求媚俗。自制率低、回放率高,早上念報紙,中午把報紙配上畫面;乃至大量外購韓劇、日劇,都是此一惡性循環的產物。第三,臺當局行政缺乏整體產業的大局著眼,一味在個別新聞報導或節目廣告化上作文章,動輒因觸及“言論自由”或“行政介入”的紅線而遭輿論反噬,而變得畏首畏尾。
社論說,事實上,電視的低俗化與平庸化,和臺灣近廿年的政治發展存在顯著的平行關系。或者可以說,電視質量的江河日下,其實是反映了這些年臺灣政治的不自覺迷思:一方面過度強調內向式的“本土化”,而忘了外在競爭,也忘了觀照世界;另一方面,電視臺為了商業目的而掏空節目的質量,臺當局和業者卻都以“言論自由”為幌子,假裝里頭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
社論最后說,進步,有時候是一種幻覺。臺灣的政治如此,臺灣的電視更是如此。臺灣“監委”要求NCC管名嘴,或許撈過了界;但NCC以事涉“言論自由”推說無法可管,卻不是好理由。NCC要管的,當然不是名嘴該怎么說話,而是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評估及淘汰機制,讓電視業者嚴肅負起節目質量管理的責任;做不好的,就換更有能力的業者進來。否則,臺灣電視的滑坡沉淪將伊于胡底?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