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射殺臺灣漁民事件意外地引發了臺灣民眾在網絡發文,結果遭到菲律賓媒體大肆引用,攻擊臺灣民眾不理性對待菲國在臺人員,事后查證的結果,該文內容全系作者杜撰。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6日發表評論指出,此事顯示出網絡倫理的重要性,后果的失控性是現代傳播的特性,這是所有現代人都必須有的認知。
評論摘編如下:
菲律賓射殺臺灣漁民事件意外地引發了臺灣民眾在網絡發文,結果遭到菲律賓媒體大肆引用,攻擊臺灣民眾不理性對待菲國在臺人員的窘事。事后查證的結果,該文內容全系作者杜撰,憑借著道聽途說以及一點想像力的發揮,其結果非但沒有讓菲國在臺人民獲得更好的對待,進而還使得已經棘手不堪的槍擊事件變得更加復雜,臺菲關系也更加緊繃。
警方鑒于事態擴大恐會危及臺灣形象,因此積極察查,果然很快地厘清了事實,并且將涉案人移送法辦。警方亡羊補牢的做法多少可以停止傷害的擴大,也可嚇阻文章繼續被流傳,可是老實說,傷害已經形成,海外一些有意傷害臺灣的人仍可借此文繼續加油添醋,至少在一段期間內,這種傷害不會停止。
從法律層面來說,涉案人到底有多大的罪過,恐怕還有得爭,就像臺灣政大法律學院的劉副教授所質疑的,目前檢警的控訴能否成立,其實還在兩可之間。即使有罪,其罪責也輕。所以此事的后果其實是對臺灣整體的傷害遠大于對個人的傷害。
此外,此事也顯示出網絡倫理的重要性。現代傳播科技的發展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觀念,一些公開大家不敢做、不會做的事,現在躲在角落一隅居然也就肆無忌憚地做了,因為不少人覺得身旁無人就不算"公開";也有些人覺得這么多人在網上反正很難抓,也不一定抓得到,所以膽子也就大了。因此網絡上光怪陸離的事一把把的出,媒體也跟著起哄,結果熱鬧是很熱鬧,可是后果往往也就無法掌握了。像此次的涉嫌人接受訪問時竟無奈的說:沒想到后果如此嚴重。
是的,后果的失控性是現代傳播的特性,這是所有現代人都必須有的認知。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