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怂剐侣勁_幾天前播出的一檔節目引發爭議,尤其是在亞裔社群中反響強烈。該臺記者杰西·沃特斯到紐約唐人街隨機“街采”,詢問路人對美國大選的看法。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觀眾看到的不是他們對嚴肅政治議題的探討,而是對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族群“刻板印象”的漫畫式呈現。節目的許多細節,一方面顯示出節目制作者對亞裔群體的無知和輕視,另一方面更是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思維的集中體現
事后沃特斯在社交媒體上稱,節目只是為了“搞笑”,并語焉不詳地為“可能冒犯某些觀眾”而致歉。但這種表態并未平息來自公眾的譴責。在輿論壓力下,該節目的制作人邀請美國亞裔記者協會(AAJA)的負責人出鏡進行“對話”,但遭到后者的嚴詞拒絕,理由是?怂闺娨暸_并非瞄準亞裔,而是一貫堅持其極端保守主義立場,對包括女性、同性戀、少數族裔在內的邊緣弱勢群體進行嘲諷甚至攻擊。
追溯福克斯的歷史,可以看到AAJA的表態并非空穴來風。上世紀90年代傳媒大亨默多克創辦?怂闺娨暸_時就宣稱,要用保守主義的政治立場和“新聞娛樂化”的形式來挑戰奉自由主義和新聞專業主義為圭臬的美國主流媒體。一個典型的例子是,“9·11”事件發生后不久,該臺一位評論員居然將這場恐怖襲擊說成是因女性主義者、同性戀者、支持墮胎的“公民自由協會”(ACLU)在美國的“泛濫”而遭到的“天譴”。
然而,這樣一家電視臺卻在高度市場化的美國傳媒生態中大行其道。甚至在短時間內超越CNN、MSNBC等眾多競爭對手,收視率在同行中穩居榜首。社交媒體興起后,福克斯新聞臺進一步將“話題性”“戲劇化”“煽情化”等手段發揮到極致,并借助于社交平臺引發了更多的關注,迫使許多老牌電視新聞節目改弦易轍,紛紛轉向“福克斯化”。
據美國皮尤公司的調查,?怂沟闹覍嵱^眾中超過八成以上為信奉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中心論的保守主義者(但他們不一定是白人),大都拒絕多元文化,不愿意傾聽不同的聲音,信奉非理性的“超級愛國主義”。用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教授索爾森的話來說,媒體的“?怂够本褪前选俺墣蹏髁x”凌駕于新聞真實性的原則之上,這種現象正引導美國新聞界走向歧途。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怂够钡膬A向還擴散到了美國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撕裂了美國社會,導致“群體極化”的效應愈演愈烈。不同的社群和族群之間缺乏平等和理性的交流和溝通,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民主政治賴以生存的基礎。當下如同肥皂劇一般的美國大選就是這種“群體極化”效應的表征,希拉里和特朗普相互攻訐、互揭瘡疤,比拼話題性,爭相奪眼球。在這一點上,特朗普的橫空出世顯然是美國社會文化走向“?怂够钡牡湫腕w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福克斯新聞臺大行其道和媒體文化的“?怂够闭敲绹鐣蠹驳囊粋典型表征。(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