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以來一直致力于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并努力爭取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如今WTO條款12月即將到期,WTO成員需在年底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卻在這個問題上仍猶豫不決。
【歐盟的四個選擇】
依據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的附加條款,WTO成員需在2016年年底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過去的15年里,針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并不自動用中國產品國內價格作比對價格,而是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或進口國的同類相似商品價格,即“替代國”做法。該做法致使中國制造在銷往歐洲等國時更容易受到反傾銷關稅的制約,限制中國出口產品對歐盟的競爭。目前,歐洲對從中國進口的許多產品實施反傾銷稅,稅收金額高達數十億歐元,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征收反傾銷稅的產品包括 不銹鋼、太陽能電池板、 鋁箔、 廚房用具等。
如今該條款將自動失效。歐洲議會年初發布的分析報告中列出了歐盟面臨的四種選擇:一、自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二、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不改變現有“替代國”的做法;三、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結束“替代國”做法;四、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在2016年12月以后的反傾銷案中,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采取可反駁的推定。
【歐盟在猶豫什么】
面對這種應首選一的答案,歐委會第一副主席弗蘭斯·蒂默曼斯是這樣說的: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攸關歐盟的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前景,歐盟委員會需要從各個角度進行全面評估,尤其是對歐洲就業市場的影響。歐委會及其下屬機構還需要幾個月收集相關數據,正式意見將于今年下半年提出。
要在今年年底之前走完所有程序,眼下時間已非常緊迫,但歐委會卻施展拖延術,遲遲不肯拿出提案。專家認為,歐盟在這個本應順理成章的問題上大費周章,實際上是想借此增加同中國談判的籌碼,在市場準入、政府采購等方面“開價”、“要條件”。
作為產業協會長期游說的對象——歐洲議會部分議員和多個產業協會自去年起也開始為鼓動歐盟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造勢。部分歐洲議員被利益集團綁架,死抱著對華“反傾銷”大棒。他們認為,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將會導致大量廉價中國產品充斥歐洲市場,給歐盟GDP造成最少1個百分點的損失,同時還片面強調有350萬個工作崗位會因此流失。
還有部分議員無視WTO條款有關規定,強行主張歐盟“沒有義務”在截至日期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他們認為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將會“得罪”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貿易伙伴,對美歐之間的TTIP談判產生不利影響。
【歐盟說“不”傷大家】
專家認為,歐盟如果不尊重WTO規定,到期后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會給其他WTO成員帶來不良示范效應,對多邊貿易體系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經濟室主任陳新說,盡管“市場經濟地位”只是涉及反傾銷的一個狹義概念,但這樣一個小細節反映著對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的尊重問題。他說,歐盟一直彪炳自己倡導法治,其本身也是多邊體系的倡導者。如果歐盟在中國“市場經濟問題”上說“不”,無疑會在多邊貿易體系中造成負面影響,挫傷中國等成員發展多邊貿易的積極性。
專家認為,歐盟需要從雙方經貿大局出發,著眼于長遠,盡早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加入WTO十幾年了,在學習和遵守多邊貿易規則上進步非常快,得到世界公認。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已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如新西蘭、澳大利亞,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貿關系,以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對外較為開放、競爭力較強的德國、英國等歐盟國家也都支持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說,歐盟目前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具有高度互補性、互惠性的中歐貿易關系發展迅猛并且日益密切,并且開通了相互投資、“一帶一路”與“容克投資計劃”戰略合作等經貿合作新管道。中歐政治關系、經貿往來總體發展向好的情況下,不應該用“雜音”蒙蔽發展的主流。(記者趙小娜、梁淋淋、孫奕,編輯康逸,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