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國的頭號懸念,無疑是誰將贏得11月的總統大選,誰將引領未來四到八年的美國對華戰略。
此次美國大選之所以讓人關注,首先源自兩黨的參選人陣容。本來,這是一個“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格局:民主黨希拉里·克林頓是世界知名的老資格政治家;而共和黨則是十幾個大家并不熟悉的人選。人們關心的是希拉里是否有所謂的“總統命”:8年前失之交臂,這次能否得償所愿,讓美國產生第一個女總統;再或者杰布·布什能否在共和黨脫穎而出,使選舉成為克林頓、布什“兩個王朝的對決”。
不過近幾個月來,共和黨出來一位“滿嘴跑火車”的非傳統候選人特朗普。盡管所有的選舉專家都預言特朗普的支持率將很快滑落,盡管特朗普屢屢信口開河,但到現在離初選開始只剩一個月,特朗普仍然一馬當先。誰也不敢排除這個口無遮攔的大款在共和黨內脫穎而出的可能。一旦真的出現希拉里與特朗普的對決,那鐵定將是一場極富戲劇性的競選。
作為中國讀者,關注美國大選當然不僅僅是看熱鬧。總統對美國對華政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最近幾年中美關系頗不平靜,一方面中美兩國的合作面在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兩國關系中的競爭面、斗爭面也在同步升高。今春以來,美國國內更是出現了一場十幾年所未見的對華戰略大辯論。戰略界一些人主張下屆美國總統改變尼克松以降九任總統的對華戰略傳統,轉而采取更加強硬的制衡、遏制等對華戰略。這場辯論迄今尚未塵埃落定,但總體看,美國戰略界對華態度不斷趨于消極是一個明顯的事實。
與此相應,從美國兩黨幾乎所有參選人的表態看,他們對中國的態度似乎都比奧巴馬更為強硬。有美國專家說,這些參選人的區別僅僅是他們對中國究竟是“可以預期的強硬”還是“無法預期的強硬”。再或者,如果他們對華強硬,究竟是出于一種精心謀劃的戰略規劃,還是出于對中國以及中美關系的無知。
假如2016年美國真的選出一個準備對華示強的總統,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是否是一個“可以教育好的總統”。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這樣的案例:美國新總統上任后由于對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復雜性缺乏足夠認識,因而采取強硬的對華態度。但三兩年后,其政策便轉趨務實。這一現象在學術界被稱為“學習曲線”。在今年美國戰略界出現對華大辯論后,一些美國專家認為,“學習曲線”在2017年之后將不會出現。這當然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懸念。
[責任編輯: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