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19日發表該報中文網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撰寫的題為《日本悲劇的根源》的文章。文章說,在幾乎未曾間斷地執政半個世紀后,自民黨最終在2009年被日本政壇的新力量趕下臺。由鳩山由紀夫領導的日本民主黨,承諾與日本民眾簽訂新契約,并在民選官員和勢力強大的官僚體系之間建立新的關系。然而,當翌年4月鳩山訪問華盛頓時,他遭遇了冷遇。
表面上的原因是,鳩山拒絕履行沖繩美國海軍基地新建協議,觸怒了華盛頓。然而,東京筑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塔R 塔格特 墨菲認為,鳩山想要的比這多得多:他想收回日本1945年后成為美國事實上的“保護國”時所喪失的主權。墨菲寫到:“在首先成為一個主權國家之前,日本無法做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盟國。”這種觀點(得到日本右翼和左翼的很多人認同)認為:日本本質上仍是一個被占領國,要遵守一部由美國制定的憲法,本土遍布美國軍事基地。跟鳩山的觀點相像,墨菲建議日本自己擔負國防責任,并尋求與中國取得新的和解。
墨菲了解日本歷史。他關于日本(當代)政治經濟史的理論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觀點,有助于我們了解這個國家。但是,有些觀點可能有些過頭。就鳩山來說,作者認為他是被華盛頓搞下臺的。當然,美國被鳩山弄得心神不寧——他在一篇文章中漫不經心地地宣布,要重塑日本與美國以及中國的關系,但卻沒有向他在美國的盟友事先提及這一外交政策突變。雖然美國外交官可能曾密謀對付鳩山,但把他的下臺完全歸咎于華盛頓有點太過了。(平心而論,除五角大樓以及華盛頓負責處理日本事務者之外,作者還指責自民黨、日本官僚體系、朝鮮政府以及2011年那場地震應該為鳩山下臺負責。看起來只有廚房里的水槽沒有參與這場陰謀。)
這本書的知識基礎大大得益于卡雷爾 范沃爾夫倫,后者關于日本的經典著作《日本:權力結構之謎》改變了人們對日本的認識。在墨菲筆下,這一理論的核心是,權力關系還沒有真正超越半封建體制,這一體制在日本還是個孤立的幕府國家期間運轉了超過250年。那時,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天皇,盡管實際上他不過是一個傀儡。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保護日本免受殖民主義入侵而推翻了原有秩序,據信恢復了天皇應有的地位。與歐洲不同,這不是一場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而是由武士集團組織的一場政變。換句話說,日本從來沒有完全摧毀其舊秩序,而美國在占領期間放棄廢除天皇的機會,使這一狀態得以永久化。
本書中有很多有益的思考。關于德川幕府時代的章節寫得格外好,書中對現代日本也有許多生動(往往也很尖刻)的評論——例如,書中將一個效力于日本企業的外國人比作加入了弦樂四重奏的說唱歌手。作者說,日本的悲劇源于它只是把現代國家的外表嫁接到了原有的體制之上。他說,時至今日,“日本政治現實與人們對這種現實的臆想之間仍存在巨大差距”。
在作者看來,這種差距幾乎可以解釋一切。例如,它解釋了為什么議會要對早已秘密決定的事情進行無休止的辯論。它也解釋了為什么舉報奧林巴斯賬目造假的是一個不熟悉日本榮譽守則的外國人,以及為什么一個工薪族既可以相信自己是“獻身事業的士兵”,也可以承認自己最終是“千篇一律的工業機器上一顆被剝削的螺絲釘”。后面那個例子顯示出,作者傾向于認為,那段未得到重建的歷史的幽靈存在于現代日本的方方面面。他所描述的勞動異化可能同樣適用于幾乎任何地方。類似地,這個國家的許多其他特征(從青少年時尚到兩性關系)都被硬塞進一個包羅一切的理論中,得出的結論有時發人深省,有時有些牽強。
日本的民族主義首相安倍晉三則成為另一大倒退的象征——用墨菲的話來說,他是來自日本歷史中最黑暗時期的“吸血鬼”之一。對于這種糟糕的狀態,作者認為,華盛頓只能怪它自己:美國“傲慢地”摧毀了日本改造其政治體制以及修復糟糕的日中關系的最好機會。然而,作者這樣說相當于認為日本民主黨有一份革命議程,但實際上它根本沒有。此外,盡管現代日本存在種種缺陷,但作者這樣說也未免過于無情和悲觀,沒有公允地反映現代日本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