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戰略由總理莫迪在2014年“印度獨立日”時首次提出,其涉及設計制造、可再生能源、采礦、紡織、生物科技等25個產業,強調印度有強大的人口優勢且勞動力具備技能和聰明才智,“來這里,在印度制造,將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印度本是第三產業強國、制造業弱國,而今莫迪卻提出打造可以媲美中國的世界制造中心,一時間成為了媒體和網民關注的焦點。
只是理想雖然豐滿,現實卻相當骨感。首先就是印度的基礎設施落后,其大城市建設大致只相當于中國20世紀80至90年代的水平。缺少足夠城市基建和市政管理,更缺乏電力能源、高速公路、高效港口和世界一流的機場,這“不僅影響了印度城市發展、工廠生產、人員流動、物資往來的效率,也影響著整體經濟運轉的效率”,當然更會打擊“印度制造”追趕中國的雄心。
企業發展離不開一個好的政治環境,但印度行政效率極為低下,這也已成其向制造大國進軍的攔路虎、絆腳石。這不是無稽之談,印度的土地征用、環境許可、多級監管架構及復雜審批程序等廣泛存在,往往導致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先前由于印度對海外投資管理過于嚴格和復雜,零售巨頭沃爾瑪就曾被迫宣布終止與印度巴哈帝企業的合資,放棄在印度的零售合資業務。
不得不說的,還有印度無孔不入的腐敗。腐敗降低投資積極性,影響投資總規模,并會加重企業負擔,這些都已經成為共識。但印度卻是腐敗橫行,不僅“維修水管要行賄”,就連考駕照環節也是人們最為詬病的腐敗高發地。執勤者亂罰款、賣貨的亂搭配,看病、求學要送禮,蓋章、批條要行賄……幾乎每一職業都有權可以濫用,可想而知印度制造業發展會面臨多少困難。
制造業發展也離不開人才,再來看看印度,其數十年來忽視了培訓,導致印度的技術工人非常少,凡是稍動點手、有點復雜度的工種就很缺乏人才,甚至于配鑰匙在印度人看來都是很難很高科技的工作。所以,當中國高中畢業以上的新增就業人口以每年2千萬的速度增加的時候,10億印度人中卻找不到多少合適的制造業勞動力,這些都足以拖住印度成為制造大國的后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腐敗盛行、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絕非短期就能解決,已經制約了制造業發展。雖然2010年印度已經設立了“全國制造業競爭力理事會”,全面指導印度制造業的改革,但現今看來效果仍是寥寥。由此可見,印度在某些高科技制造行業具有優勢,可能也會在一些領域培育出自己的高附加值企業,但要想成為可以媲美中國的世界制造中心還是太不現實。(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