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物以稀為貴。越采越少的石油應該也符合這個規律。然而或許許多人沒有想到,當年氣勢洶洶向150美元直逼而去的油價,如今頹勢畢露,跌到了85美元附近。
與油價的跌跌不休形成鮮明對應的卻是地緣政治的風險一點也沒有缺少。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仍然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美國的軍事打擊似乎也只是蜻蜓點水;持續近一年的烏克蘭危機至今沒有完全緩解;沒有強人卡扎菲的利比亞也接近無政府狀態;中東地區的和解之路似乎也沒有盡頭。
按理說,在正常年份這些都足以促發油價飆漲,有的國家如伊拉克甚至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一旦這些國家局勢動蕩,油價立刻就會做出強烈向上的反應。不過到了此時,這一切都難以阻止油價下探的勢頭。
難道地緣政治真的不起作用了?要看清油價下跌的真面目還是讓我們回歸最基本的供求關系。從供來說,北美地區可謂是一個新亮點。據統計,美國原油產量自2008年以來上升了近80%,進口占石油消費的比例已從60%下降至30%,而加拿大油砂產量的提高也增加了每日100萬桶的供應量,這是都是頁巖氣和致密氣革命帶來的積極成果,同時技術革命也改變了傳統的全球能源格局。波斯灣和其他OPEC產油大國的戰略重要性正在降低。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美國從沙特進口的原油日平均下降了30萬桶左右。面對這樣形勢,沙特石油官員日前表示,沙特已準備好忍受長期低價,甚至油價可以跌至每桶80美元,以保持沙特在國際石油市場的份額。
再來看看求。世界經濟今年以來再度放緩,美國退出QE的傳聞以及歐洲再度面臨衰退都讓市場人士對今明兩年的經濟前景并不看好。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糟糕的表現也讓全球經濟缺乏亮點,這些都極大地抑制了能源的消費。有專業預測指出,2014年OPEC以外國家的石油產出很可能每天增加170萬桶,而需求增量僅為90萬桶。不僅僅是油價,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也是一路下跌。這意味整個上游行業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一方面,石油在新技術革命的引領下不斷增產;另一方面,消費需求并沒有想象中的旺盛。因此,石油供應嚴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石油價格想不跌都難,考慮到美元購買力這些年的下降,石油價格實際下跌的幅度應當更為劇烈。當然,這輪油價的下跌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很多分析已經指出,美國、中國、日本等石油消費大國總體上說受惠頗多。開車的朋友事實上已經感受到實惠了。油價的下跌帶來的是生產成本的降低,而最終會傳導到終端市場,事實上為消費者變相減稅,有助于刺激消費和經濟復蘇。
但另一方面,俄羅斯等產油大國已經并將持續蒙受重大經濟損失。據報道,油氣收入占到俄羅斯政府收入的一半左右,油價從每桶100美元下跌至80美元,將使得GDP減少約2%。就目前而言,油價下跌已造成盧布匯率動蕩。俄羅斯經濟形勢正日趨惡化。有不少人認為,油價下跌是烏克蘭危機之后,美國針對俄羅斯發動的絞殺戰,是西方針對俄羅斯制裁的一部分。這種看法有點陰謀論的味道。應當說,目前的基本面并不支持高油價,另外沙特等國的市場策略也起到了部分作用。因此,目前的油價水平并非美國主觀故意,但從客觀上說,卻也美國樂于看到的。(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