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烏克蘭在其東部地區對烏民間組織武裝實施軍事行動,迄今已造成雙方大量人員傷亡。7月29日,CNN報道,美國情報部門通過衛星,拍攝到烏克蘭政府軍陣地上發射了彈道導彈,導彈落在東部烏民間組織武裝占據的區域。CNN評論稱,這是迄今為止烏克蘭東部沖突中使用過的威力最大的武器。
盧甘斯克州烏民間組織武裝軍事指揮官謝爾蓋·格拉喬夫稱,已經在盧甘斯克州找到了彈道導彈彈頭。據多方分析判斷,烏克蘭政府軍使用的是“圓點”短程彈道導彈。
7月30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指責烏克蘭政府軍使用了火箭炮、大口徑火炮、坦克等重武器打擊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的平民目標,并對烏克蘭政府軍在沖突中動用彈道導彈表示擔憂,但遭對方否認。
隨著烏克蘭政府軍和東部烏民間組織武裝的沖突不斷升級,烏克蘭當局是否會尋求擁有戰略核武器作為國家安全的可靠保障?這是各方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烏克蘭曾是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的“第三”核大國
蘇聯解體后,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都宣布有權擁有各自領土上蘇聯遺留下來的戰略核武器。
雖然這些戰略核武器的指揮控制權屬于俄軍總參謀部,但三國并不愿輕易將戰略核武器移交給俄羅斯,而是將其作為籌碼,在與俄羅斯、美國的談判中為自身爭取最大利益。
烏克蘭境內的戰略核武器數量遠超哈白兩國,其中,SS-19和SS-24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分別為130個和46個,圖-95S和圖-160戰略轟炸機分別為25架和19架。
烏克蘭擁有SS-24洲際彈道導彈160枚,其中,130枚已根據第一階段《美蘇削減和限制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銷毀,其余的30枚處于封存狀態。
從這130枚SS-19以及46枚SS-24洲際彈道導彈、600枚巡航導彈上,拆除了1300枚核彈頭,這些彈頭于1996年7月前都已運往俄羅斯,在俄羅斯加工成核電站使用的核燃料后,再運回烏克蘭。
1998年6月5日,烏克蘭從發射井中取出了最后一枚SS-19,2001年4月18日又從發射井中取出了最后一枚SS-24,并于同年10月30日銷毀了最后一口SS-24導彈發射井。
隨后,烏克蘭外交部發表聲明,稱已完成了它所承擔的銷毀其境內全部核武器的義務,同時宣稱,烏克蘭忠于保衛和平和穩定的事業,為鞏固不擴散核武器國際制度作出了重大貢獻,并高度珍視美、俄、中、英、法因其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而為其提供的核保護。
此次烏克蘭政府軍可能使用的“圓點”彈道導彈,是蘇聯于20世紀60年代研發的一種戰術地對地導彈,從1975年起裝備蘇軍,主要用于打擊敵方領土縱深的導彈發射裝置、防空系統、雷達設施、指揮所、機場、彈藥庫、油庫等重要目標,射程70千米~120千米,戰斗部質量482千克,可攜帶10噸~100噸當量核彈頭,使用機動型發射裝置,生存能力強。
在回應多方關于“烏克蘭政府軍動用彈道導彈打擊烏民間組織武裝”的指責時,烏克蘭國家安全與防御委員會信息中心負責人安德烈·雷先科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烏克蘭政府軍沒有在該國東部沖突中使用彈道導彈,烏克蘭早在1996年就銷毀了其擁有的最后一枚射程在500千米~1000千米的彈道導彈。
雷先科的表態有些“答非所問”的味道。“圓點”導彈屬于戰術導彈,射程遠未達到500千米,不是烏克蘭已經徹底銷毀的短程、中短程和洲際彈道導彈,也不在蘇聯解體后美烏、美俄簽署協議中所規定的烏克蘭應當削減的彈道導彈范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