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海外游學的社會實踐活動又火了。無論是留學機構,還是社會培訓機構,都要來海外游學市場“分一杯羹”。對于游學話題,爭議最多的無非是游多一些,還是學多一點。其實無論是什么樣的爭議,無形中都把海外游學功效夸大了。
放眼看,現在組織海外游學的多數是社會商業(yè)機構,這也決定了他們在組織游學活動時,不得不考慮商業(yè)利潤。這些海外游學活動會打出“世界名校游”、“文化古跡游”等概念,吸引家長關注,也有的推出“為留學預熱”的花頭,令有意讓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心動。當然,也有一些變質的海外游學,與其說是游學,不如說是奢侈游。這也可以迎合部分有經濟實力的家長的需求。
去海外游學,對一些中小學生來說,確實可以開開眼界、增長見識,但是一兩周左右的時間,對孩子而言更多的還是一種游玩。只因為加了“學”的概念,費用就增加很多。然而,它的教育成效其實并不像一些機構所宣稱的那樣,一次游學可以改變孩子云云。讓孩子去游學,很多家長還是“跟風”心態(tài)作祟,存在著攀比情結。動輒數萬元的費用,又會讓家長的期望與回報產生較大落差。其實,家長們不妨冷靜思考一下,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海外游學?更有甚者,很多游學團隊還出現了小學生身影。他們的家長可曾想過,當孩子的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沒達到一定程度時,參加游學勢必更多的是游,而不是學,又何談教育效果?
如果把一些海外游學比喻成“陽春白雪”,那么一些學校組織的大山支教活動,顯得有些“下里巴人”。但是,實踐證明,這樣的貧困山區(qū)暑假支教活動,會比“高大上”的海外游,對十幾歲孩子的內心沖擊更大一些。大都市的孩子,在偏僻的山村生活幾周,和貧困孩子朝夕相處,在學業(yè)上幫助他們,同時也為大山孩子的善良和淳樸所感動。雖然一些城里孩子剛去時,無法適應“惡劣”的條件,但是堅持下來的孩子,都會有不小收獲。與奢侈游相比,這樣的“吃苦夏令營”,或許更有教育意義。(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