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將于26日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在柏林舉行會談。這雖與先前傳出的關于克里希望2月底前訪俄的消息略有出入,但來之不易的會面畢竟為近期齟齬不斷的俄美關系帶來一絲緩和的機會。
從圍繞“馬格尼茨基法案”的斗“法”,到媒體曝出關島上空美俄軍機對峙的斗“機”,再到俄美外長“電話風波”的斗“嘴”……俄美互掐,讓奧巴馬第一任期的“重啟”計劃備受“歸零”的質疑。拉夫羅夫近日在回答有關“重啟”政策是否走到盡頭的問題時戲稱:“如果把這個當做電腦術語理解,那么每個人都應該明白,永遠重啟意味著系統(tǒng)崩潰,也就是死機。”
俄美關系究竟向“重啟”還是“死機”方向搖擺,俄方認為取決于美方。對俄羅斯而言,最難容忍的是美國死抱著“俄羅斯威脅論”不放,以種種借口侵犯俄戰(zhàn)略空間,并以“人權”為名干涉俄內政。在16日公布的新版俄對外政策構想中,俄明確把希望美方“遵守不干涉他國內部事務原則”列入其中。可惜美國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對俄羅斯的念叨恐難入耳入心。
“重啟”還是“死機”,取決于俄美在新的一年能否擯棄前嫌。目前來看,俄美走近并非沒有可能。
首先,奧巴馬第二任期伊始,就有智囊團向他建言,應抓住與俄在削減核武器新條約方面的合作機遇。外界猜測,美俄或將簽署“核裁新約”,以替代上世紀90年代的納恩—盧格計劃,進而實現(xiàn)二度“重啟”。而在反導問題上,奧巴馬去年曾暗示將“更靈活”。若此言兌現(xiàn),俄美關系或將“柳暗花明”。
其次,無論奧巴馬還是新上任的美國國務卿克里,之前都反對“馬格尼茨基法案”,但迫于國會壓力而妥協(xié)。克里也被一些俄羅斯學者視為溫和派,認為其上臺可能意味著美國對外政策將發(fā)生某些變化,朝著有利于放棄過度軍事化的方向轉變。
最后,俄成功入世、美國廢除《杰克遜—瓦尼克修正案》以及俄允許將烏里揚諾夫斯克作為北約中轉站等,表明俄美在“重啟”階段絕非一無所獲。俄在經(jīng)濟、高科技領域有借重美國的愿望,美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也需要俄方配合。俄美關系在開春時節(jié)能否有融冰之象,還要看俄美如何既斗且談,相向而行。 (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