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刊》4月5日文章,原題:中國出口機械走向高端。
位于湖南中部的三一集團計劃走向全球。當穿戴藍色工作服和黃色安全帽的工人們在起重機和攪拌車上忙個不停時,該公司總裁唐修國正討論在巴西、印度和美國開設分廠和即將收購德國的世界最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事宜。唐的目標是5年內使該公司海外銷售收入份額由目前的5%提升至20%。
一提起“中國制造”,人們就想到廉價鞋、塑料玩具和富士康組裝的電子產品。盡管中國強大的出口工業建立在此類輕工基礎上,但它正迅速發生變化。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和逐漸升值的人民幣,使廉價制造業模式面臨新壓力。英國資本經濟公司認為,“中國在世界低端出口市場中的份額已開始下降。中國制造商正轉入利潤更高的行業而非坐以待斃。”
中國造船業去年以41%的份額在全球市場獨占鰲頭。聯合國和世貿機構的數據表明,中國鐵路機車、車廂、機械和工業鍋爐的全球份額顯著增長。在建筑機械方面,包括三一集團在內的3家中資企業在全球10大同類公司中排名靠前。許多中國新出口商的生產基地位于中國內地而非制造業傳統地區的沿海。
重工業在中國出口中的份額由2001年的29%上升至去年的38.7%,已超過輕工業和電子產品,機械類產品在重工業中的比重約為2/3,正在生產各種科技含量和售價更高的產品。業內人士預測,“典型的中國出口商已不再是廣東的鞋廠,而是某種設備或機械制造商。”
世行前首席中國經濟師高路易表示,歐美日在中國總出口中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56.1%下降至去年的48%。中國機械制造商正將目光轉向印度、南美和中東。中國的技術和產品水平更適合這些國家,價格也稍低于國際品牌。
中國的新制造商尚未在發達市場展開競爭,但已對卡特彼勒、西門子、通用等老牌設備制造商形成挑戰。中國的建筑機械產業有望很快超越日德,使中國成為該領域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國。唐說:“我們知道‘中國制造’的聲譽不夠響亮。我們希望借助于出售高質量產品改變這種現狀。”(作者德克斯特·羅伯茨,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