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流傳著一則消息,稱經南方某報調查發現,中國75%電表都被蓄意加速,國家電網公司兩年違規收費27.4億元。對此,國家電網公司在官方微博上進行了辟謠,稱國家質檢總局從未發布過相關數據,帖子涉及的媒體也未發表過相關報道。國家電網公司負責人還介紹說,國內電表從生產到安裝需經過三道檢測,不可能被人蓄意動手腳。(6月3日《現代快報》)
這則所謂的造謠帖子,7年前就已經在網絡上出現,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關部門采取了“冷處理”的方式,并未起到任何的警示作用;加之時間推移,逐漸沖淡了公眾內心的好奇和疑惑,最終“電表門”問題不了了之。但隨著近年來各地大面積推廣智能電表,公眾反映電表“走得快”的事例越來越多,這則帖子也得以死灰復燃。
在當今社會,既然是造謠,應該說很容易就會被公眾的慧眼識破。然而,不少人卻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態度,電表“造謠帖”得到眾人熱捧。對此,有關部門值得反思。
按理說,公眾對電表的準確性有所懷疑,就應交由權威部門檢測,給出更為可信的結論。但在現實生活中,不管居民有多大意見,電表檢測始終是一個“謎局”:或是電力部門派人檢測,或是交給與電力部門有利益關聯的質檢局,誰能保證其中會沒有什么貓膩?而在目前,社會上又普遍缺乏針對電表檢測的第三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造成了電力部門“自說自話”的局面。電力部門把與電表有關的業務“一鍋端”,向企業定購智能電表,自己安裝、校對,用戶出現問題時電力部門“自查自糾”,等等。如此,又怎能保證公正性?
質疑是推動變革的重要力量,消除公眾疑惑的過程,恰是改進管理、服務民生的一個重要契機。對眼下的“電表門”事件,相關部門絕不能等閑視之,而應采取行之有效的舉措、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還公眾一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