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曝光黑龍江雙鴨山完達山公司一直以低價收購鮮奶,導致很多奶戶入不敷出,被迫殺牛或者賣牛。有養牛戶表示,現在當地一斤奶價錢賣不過一瓶礦泉水。(4月8日《中國青年報》)
對于奶農反映鮮奶收購價過低問題,完達山股份有限公司雙鴨山奶站負責人并未否認,而且給出了“按質論價”和“奶戶大多屬于散戶,因此執行的鮮奶收購價相對較低”的說辭。事實也是如此,完達山在雙鴨山市收購生鮮乳時執行三個不同標準,即集中榨奶的生鮮乳為每公斤3.1元,制冷罐儲存的每公斤2.94元,散收奶為每公斤2.80元。
由此觀之,鮮奶收購價過低并非“隨行就市”,而是“質量不過關”。有多年奶牛養殖經驗的秦萬春也承認:由于附近沒有制冷罐等儲存設備,奶戶頭一天傍晚擠的奶只能在自家鐵桶里存放十多個小時,這一過程完全依靠奶戶自覺維護,而收購過程人為因素也較多。這樣的收奶方式確實有些簡陋,奶質當然也不如“集中榨奶”有保證。
既然散戶的牛奶存在質量瑕疵,奶企低價收購也合情合理,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重于天的今天,對已存放了十多個小時的“準鮮奶”來說,價格自然不能與“集中榨奶”試比高。
但這并不意味著完達山股份有限公司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因為它的區域壟斷地位決定了在鮮奶收購過程中,有責任對奶農提供必要的制冷罐等儲存設備。根據責權利對等的原則,有多大的壟斷,就有多大的責任,畢竟,在“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既定事實下,奶農的利益已經受到傷害,正如報道所說的那樣:“(在奶源被一家乳品企業壟斷下)奶戶完全喪失了與乳品企業的議價能力,要么被動接受壟斷乳品企業的一切要求,要么只能坐視辛苦生產的生鮮乳無人收購而變質、傾倒。”
同時,乳企的盈利能力也有必要對奶農施以援手。從目前已公布的國內三大上市乳業巨頭伊利、蒙牛、光明2011年年報顯示,2011年是繼三聚氰胺事件以來三大乳企業績最好的一年,其中,伊利凈利潤同比增長133%。三大乳業巨頭如此,想必同為乳業大亨的完達山也必有不菲的成績。
還須提及的是,當前農產品生產要素漲勢凌厲,玉米、小麥等農產品價格紛紛走高,再加上成品油“破八”所帶來的運輸成本增加,奶農的收益空間進一步萎縮。
一邊是乳企的低價收購,悶聲發財,一邊是奶農們的入不敷出,賣牛斷乳,雙方之間的沖突著實讓人悲嘆,既悲嘆乳企的涸澤而漁,又悲嘆奶農們的決然對立。殊不知,如果沒有了乳企的存在,奶農們的生活會更加無以為繼;如果沒有了奶農們的辛勤付出,企業的春天也只能曇花一現。
所以,在“一斤奶賣不過一瓶礦泉水”的現實背景下,企業該拿出最大的誠意,幫扶奶農設備升級。當然,地方政府除了出臺保護價外,引入競爭,打破企業壟斷才是關鍵所在。(秦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