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泄密事件仍在進一步擴大,自上周CSDN、人人網、貓撲等網站被曝用戶密碼外流后,近期天涯、新浪微博也難以獨善其身。目前,在天涯近4000萬用戶賬號密碼被掛到網上公然下載的情況下,天涯社區已向用戶發致歉信,新浪微博也開始要求用戶更改密碼。
互聯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讓人感到不安全!叭裥薷拿艽a的時代來臨了”。不斷升級的密碼泄露事件,擊碎了我們幻想當中的網絡安全防火墻,面對個人信息輕而易舉的流失,個人隱私又成了我們網民的隱憂與困擾。
如何既恰當地保護隱私權,又不妨礙網絡的正常發展,已經成為網絡健康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五個城市的微博客網站近期試行微博客新增賬號以真實身份信息注冊的情形下,如何平衡實名制與信息安全帶來更大考驗。
拿什么來守住我們的密碼?此次大規模的互聯網用戶信息泄露事件,表明許多網站的安全意識淡薄,對用戶的核心數據保護不足;同時,國內的《電子簽名法》迄今未能真正在商務領域加以應用;另外,當前社會對互聯網公共安全的治理力度也有待增強。結合當前透露出來的各種信息,最大限度地建立并完善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制度,成了網民與管理者共同的呼聲。
個人信息的保護,不僅僅體現在個人信息遭到不當泄露時,在個人信息的獲取、收集、持有、使用、營銷等環節也需要管理保護機制。而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個人信息受到侵害后,責任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范圍限于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法律對于侵權人如何補償受害者并未做出相應的規定。在目前通過信息網絡收集大量個人信息,并非法用于商業用途的案例逐漸增多的情況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民事補償機制,針對網絡違法犯罪特點更好地保護個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身處信息社會,享受信息,也為信息所累。如果沒有健康的網絡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個人隱私這東西,在密碼泄露事件之后,還將會有很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