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細心的朋友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像魯花花生油,三元牛奶、燕京啤酒等產品的包裝上都相繼去除了“人民大會堂”的字樣。有的是在外包裝上,用貼紙蓋住了下面的“人民大會堂”字樣。這么多企業紛紛放棄使用“人民大會堂”字樣,是因為政府相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清理整頓“特供”、“專供”等標志的專項行動。一些企業表示,此前使用“人民大會堂”的字樣,是為了增加消費者信心,至于使用費是多少,這是個不能公開的商業秘密。(11月20日中國廣播網)
形形色色的“特供”、“專用”標識,作為我國消費品市場的一道特殊風景,招搖過市已有時日,公眾盡管“不明真相”,有一點卻相當清楚,那不過是商家忽悠消費者的把戲,同樣質量的商品,有沒有類似的標記,身價大不相同,所謂增加消費者信心,倒不如說是利用一些人的特權迷信心理,讓大家多掏口袋而已,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
“特供”標識滿天飛,不只讓消費者糾結,在形形色色的特權原本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現實語境下,太過扎眼的“特權”烙印,不啻是對形形色色特權的進一步“妖魔化”,更可能不時刺痛著公眾的神經,催生和滋長社會的怨憤情緒,甚而衍生出不安定因素,清理整頓“特供”標識,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只是出于規范市場秩序。
然而,表象的遮擋不可能讓特權、特權思想和特權對市場的影響力從此銷聲匿跡。商家對“特權”標識使用費諱莫如深,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信號。“特供”標識畢竟不是可以隨心所欲,想貼就貼、想使用就使用的,而必須交納可觀的費用“購買”,才能獲得“特權”持有的“授權”、“指定”,因此,說到底“罪魁禍首”并非商家。
很顯然,要真正讓“特供”商品徹底淡出市場,不僅特供標識的使用費不該成為秘密,誰收了這些使用費更應該公諸于眾——其實這些信息公眾平時也不難零星獲得,某些授權活動聲勢、影響之大,有目共睹。如果不規范、約束那些背后推手——個別部門販賣標識的逐利沖動,誰也難保證其將來不會再與商家合謀,讓特權標識以其它形色、面目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