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jié),筆者到黑龍江去采訪。初秋的“北大荒”雖然早晚已有些許涼意,但白天的陽光依然猛烈,曬上一會兒就覺得皮膚發(fā)紅。
在示范田里,筆者見到一位大姐,修剪出腰身的勞動服、里面精心搭配的艷色襯衫,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熱愛生活追求美的人。讓人印象最深的是,她腋下夾著的那把漂亮的花雨傘,還有她那曬得黑里透紅的膚色。怕曬黑,每天帶著花傘出門,可到田里幫農民做技術指導哪還顧得了那么多,防曬的花傘成了裝飾,皮膚日勝一日的黑下去。同行的人感嘆,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女同志的防曬用品亟需從花雨傘升級成防曬霜。
其實,亟待升級的何止是防曬用品,基層農技推廣的技術裝備同樣需要升級。這位大姐說,測土配方施肥對于提高糧食產量很有好處,但是由于她這里沒有相應的設備,每次幫農民測土,她都要拿著幾十斤重的土樣換上兩次車去縣里。如今她就盼著能給基層農技推廣站也配上測土的設備。
科技之于農業(yè),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當下。據(jù)農業(yè)部農情調度,2011年全年糧食總產有望邁上11000億斤的新臺階,實現(xiàn)連續(xù)八年增產,單產和總產將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站在“八連增”這樣的高起點,今后的糧食生產還能連年豐收嗎?恐怕很多人心里都有這樣的疑問。我國正處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加速推進的階段,保證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當糧食生產既要面對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又要面對國際糧價上漲、管理通脹預期任務加重、生產成本升高等重重壓力,我們只能說糧食生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種情勢下,保證糧食高產穩(wěn)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yè)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我們欣喜地看到,科技對農業(yè)增長的貢獻率已突破52%,超過了土地、勞動力和物質等要素投入的貢獻份額。我國農業(yè)發(fā)展方式正加速向科技型、集約型轉變。我們也想提醒的是,農業(yè)科技有兩頭,既應重視高精尖的基礎研究,也不能忽視接地氣的基層推廣。因為要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及時有效地傳播到廣大農民手中,把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盡快轉化為現(xiàn)實生產力,把試驗田的產量變成普遍產量,基層農技推廣這“最后一公里”至關重要。
既然建設現(xiàn)代化大農業(yè)離不開基層農技推廣這支隊伍,就應該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應有的作用。改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技術裝備,讓他們能夠真正承擔起推廣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的重任;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水平,讓他們能夠沒有后顧之憂地投身自己的工作。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保證這些改善與提高能夠長期堅持,那樣我們將不再面對“只有花雨傘而沒有防曬霜”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