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每套綠色保障房每天為一個家庭節約半度電、一升水,減輕的經濟負擔和節約的能源也很可觀。可為什么還有很多地方,綠色保障房還僅僅停留在概念上呢?
看到比利時保障房發展的趨勢主要是建設“綠色保障房”,不免讓人產生英雄所見略同的親切感。在我國保障房建設中,“綠色”一詞也正在悄然變熱。深圳、江蘇等地提出了興建綠色保障房的概念,并正在落實。
保障房如能推廣綠色節能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自然可觀。這筆賬并不難算: 從建設環節上說,采用綠色材料、減少施工排放,有助于有效利用資源、節約成本;就使用環節而言,哪怕每套綠色保障房每天為一個家庭節約半度電、一升水,日積月累——以今年這1000萬套為例,為1000萬個家庭所減輕的經濟負擔和節約的能源,數字會相當龐大。
雖然好處多多,可是,現階段,綠色保障房對很多地方來說還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從概念走進生活,還需要諸多努力。
需要正確的綠色意識。建設綠色保障房,不僅為了節能減排,也是為了減輕居住者的日常開支負擔,這才是目的。并不是為了綠色而綠色。需要警惕一種傾向:脫離當地環境氣候及經濟發展狀況等特點盲目推廣綠色技術。比如,使用太陽能設備,就要考慮當地的日照時間,如果日照時間太短,就不宜強行推廣,而應考慮其他能源的利用。
需要強勁的技術支持。低成本的綠色建筑材料和技術,大多產生和使用的歷史不久,有的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必須加大研發力度,鼓勵這些領域的科技創新,夯實興建綠色保障房的技術基礎。
需要完備的制度設計。什么樣的保障房才能被稱作綠色保障房?綠色保障房從施工到使用有什么要求?建設綠色保障房有哪些政策扶持?如何才能調動企業建設的積極性?這些都是在推廣建設之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才能保證綠色保障房的建設底氣充足、發展可持續。
保障不在一朝一夕,而在天長日久。長久惠民,才是真的惠民。在規劃建設之初,規劃建設者們眼光越長遠、設計越周密、工作越扎實,百姓受益就越廣、越多、越久。愿綠色保障房走出概念,長成根深葉茂的大樹,為百姓撐起一片長久的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