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傳《地雷戰》男主角“肩扛土炮打鬼子”視頻,一炮之后,男主只是暈了過去。如此劇情,雷翻網友之后,其反映出的產業現象更值得深思。
抗戰“神劇”雷人臺詞
近年來,某些低劣的國產電視劇充斥著屏幕。這些電視劇在挑戰觀眾耐心極限的同時,還拉低了國產電視劇的整體水平,造成了國產電視劇怪圈:劇越拍越多,觀眾期待的精品卻不見增多,高峰之作更是少有。
在資本邏輯和網絡的裹挾之下,國產電視劇圈里一些從業者的心態發生異變,一門心思追求收益最大化,沉不下心打造精品,想一夜暴富、一鳴驚人。在這種浮躁心態趨勢下,電視劇生產難免制作粗糙,品質品味不佳,甚至低俗、媚俗,呈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中提到,他同幾位藝術家交談過,問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了兩個字:浮躁。事實上,檢驗一部作品的好壞和生命力,在于其內在品質,而不在嘩眾取寵、任性搞笑。無論是幾年前天馬行空的諜戰劇和“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的抗戰劇,還是后來三觀不正的CP劇和奇葩頻出的IP劇,這些概念都喧囂不過一兩年,留下的卻是一地雞毛。
觀眾大量走失,收益率持續走低,一些電視劇產業成為雞肋。這些電視劇從業者,真該去掉浮躁,靜下心來,潛心打磨,多拿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力作。
文藝創作的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缺乏了較高思想內涵的電視劇作品,其在社會效益和導向意識上的先天不足,必然大大影響到它的精神價值,甚至是成為脫離大眾、脫離現實、搜奇獵艷的“文化垃圾”。
熱錢總有退潮之時,當市場回歸理性之后,只有經得起市場和觀眾檢驗的優秀電視劇才能成為最后的贏家。《潛伏》《亮劍》這些優秀的國產電視劇,無不是做到了收入和口碑的雙贏。當年王立平為創作電視劇《紅樓夢》主題曲,花了整整3年時間,如今30年過去了仍為人們喜愛和傳唱,足見精品的影響力、生命力。
國產電視劇產業需要的是清流,不是濁流,更不是洶涌滾滾的“泥石流”。好的電視劇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耐性去打磨,只為講好一個故事,這是電視劇人需要堅守的工匠精神。
只有讓良幣驅逐劣幣,國產電視劇產業才能健康、理性發展。(來源:多彩貴州網)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