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霉面包”當然令人觸目驚心,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包發霉的環境和誘因。打造堅強有力的抗災救災機制,平時練好應對能力,急時展現應變能力,那么不該有的困擾就會少很多。
超強臺風“威馬遜”掀起的輿論風暴仍在持續。棉被爭議尚未平息,海南又被曝光救災中出現了發霉的面包。
海南救災和食品安全,是近期的兩大公共熱點。在萬眾矚目的救災中發現了問題面包,其關注度可想而知,一些人有憤激情緒也是在所難免。然而,憤怒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防止發霉面包繼續為害災區,調查面包的“霉變”過程,追究有關人員責任,杜絕類似問題再次發生,才是有關方面最應做的,也是真正的看點所在。
應當說,發霉面包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的反應還算快,不推卸責任的表態、誠懇的道歉也是明智的。目前,民政廳救災處處長被停職檢查,經銷商被吊銷營業執照,省紀委、民政、工商、食藥監、公安等多部門介入調查此事。如此迅速反應,固然有輿論壓力的倒逼,但直面問題的決心,人們也是看得見的。
相對“發棉被”背后的復雜性,發霉面包在是非判斷上,無疑具有確定性。從目前初步暴露出來的問題看,霉變面包折射出救災機制上的一些“病變”癥候。生產環節,面包水分太多、真空包裝滲入空氣,保質期達半年的面包更是令人疑竇叢生。采購環節,沒有按照救災規定的程序操作,甚至連開箱檢查都沒有,如此蘿卜快了不洗泥,又豈是一句“做得不細、不實”就能說得過去的?再者說,從出廠質檢到入庫檢查通關,再到采購運輸,重重關口竟然都失守了,有多少問題食品鉆了空子?還有哪些見不得光的內幕?
誠然,災情之重始料未及,救災任務也是十萬火急。但一者,有關部門應有起碼的準備和應急預案,有食品、飲用水等必需品的基本儲備,不至于如此臨時抱佛腳;二者,再怎么時間緊任務重,確保救災物資的安全可靠也是底線要求,不能一邊救災一邊自亂陣腳。更何況,關鍵時刻掉鏈子,難道僅僅是一時之失?如果平時監管嚴格了、把關認真了,那么多箱面包何以發霉?問題企業又何以通過招投標?“發霉面包”當然令人觸目驚心,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包發霉的環境和誘因。
近年來,每逢臺風暴雨,在一些地方總會出現“沒有想到”“準備不足”等困境。天災不可調控,但政府部門的作為卻是有彈性的。打造堅強有力的抗災救災機制,平時練好應對能力,急時展現應變能力,那么不該有的困擾就會少很多。這一課題,顯然不只是留給海南一地的。特約評論員陸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