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出席全國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作座談會并講話時指出,實踐是培養干部的有效途徑,要強化實踐導向,堅持必要臺階、遞進式歷練,讓年輕干部多“墩墩苗”,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區經風雨見世面,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鍛煉提高,在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增強擔當,始終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成長道路。云山同志強調,好干部是教育培養出來的,也是管理監督出來的,好人主義培養不出好干部,要堅持從嚴管理,加強監督約束,引導年輕干部強化規矩意識、增強紀律觀念,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清白做官、踏實做事。
我們黨的事業是面向未來的偉大事業,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奮進。劉云山同志關于讓年輕干部多“墩墩苗”的要求,語重心長,對于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選人用人提出的新要求,以培養鍛煉為基礎、以選準用好為根本、以從嚴管理為保障,改進創新培養選拔方式,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能夠擔當重任、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優秀年輕干部隊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中國古代,《貞觀政要》中也認識到:“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年輕干部的培養選拔,之所以為全社會所矚目,就是因為選什么人具有風向標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干部挑起為政一方的重任后,堅持為民、務實、清廉,很快打開了局面,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干部群眾的信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些年輕干部從家門、校門到機關門一路過來,都是順風順水,雖然知識面廣,卻獨獨缺了“接地氣”,走上領導崗位后,平日里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一遇到急難險重和突發事件,卻束手無策,淪為“白衣秀士”,被群眾恥笑。近年來一些地方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大多由于事態萌芽時判斷失誤、方法失靈、處置失當,根子還在于某些干部未曾經風雨見世面、缺乏實踐經驗。還有的年輕干部,作風浮躁,勤于做表面文章,拙于鋪下身子干實事,甚至不檢點不自律不自重。但是,由于一些上級領導對這些干部疏于管理教育,監督約束失范,致使其飄飄然自以為是,最后養癰為患。
是培養更多的扎根沃野的“墩墩苗”還是弱不禁風的“溫室花”,直接關系到我們黨的事業能否后繼有人,各級黨委政府要以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重視年輕干部的培養。實踐,永遠是培養干部的有效途徑。對今天的年輕干部而言,尤其要強化實踐導向,扎扎實實補上實踐這門課、打好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根基,堅持必要臺階、遞進式歷練,讓年輕干部多“墩墩苗”,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區經風雨見世面,“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鍛煉提高,在改革發展穩定實踐中增強擔當。
知人善任的道理并不難,但“天下之事,知人為難”。知人的最好辦法,莫過于“墩苗”。唐代名臣魏征提出知人的“六觀”,即“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養,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對今天培養年輕干部仍不乏啟示。只有通過實踐歷練“墩苗”,才能做到“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俗話說,“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要幫助年輕干部在“墩苗”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并采取措施及時幫助他們“掩其所短”補上短板。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好干部是教育培養出來的,也是管理監督出來的。在干部的教育培養上,好人主義其實是“害人主義”。規矩越嚴,干部就越能走正道;放縱越多,誤入歧途就越是大概率事件。嚴格標準、加強監督約束,才是對年輕干部最大的愛護。(記者 慎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