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十一長假過去了,回望假期中全國各地曝出的讓人揪心的新聞,只覺得比之前預想的亂勁兒還要更甚一些。放假前,想到了因為高速路免費會造成大擁堵,此前亦曾作文預判發卡放行的方式純屬“添堵”,但沒想到杭州繞城高速能幾近堵成一圈兒,更無法預料會有幾死幾傷的慘禍;放假前,想到了各個景區必然、一定、肯定會人滿為患,但沒想到華山上會滯留那么多老弱婦孺,會有人因為退票被捅那么多刀,而且事實真相一直撲朔迷離。專業辦案的警方甚至連讓受害人辨認嫌犯的程序都沒走就打算草草結案,被質疑后又以“失誤”粉飾,真讓人懷疑是不是如今華山之巔已經全然是岳不群的天下。
鬧出這么些亂子,有識之士早有分析也開出了藥方:錯峰出游。不錯,如果能夠錯峰出游,交通、景區、餐飲等各個方面都不至于在短期內受到幾十倍、上百倍的人流壓力,進而應對失措、進退失據。另一方面,游客也不會體驗無論去哪里都將是人生逆旅之痛苦。但是,我們拿什么錯峰出行?誰給我們膽子和保證讓我們敢于錯峰出行?于是,兜兜轉轉又回到了這幾年每個黃金周之后必然會討論的老問題上。
假期中曾有位經歷了華山之困的游客寫了一篇講述帶著七十多歲的父母和三歲幼子如何歷盡千辛萬苦下山的博客。在微博的跟帖評論中,并未出現一邊倒的同情,有不少人認為博主黃金周扶老攜幼出行是不理性之舉。誠然,每個對當前社會現實有清醒認識的人都能做出“黃金粥”的心理準備,尤其是拜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所賜取消了“五一黃金周”之后,十一必然會是個人山人海的場面。但是有寒暑假的蔡繼明教授(前述課題組負責人)可能無法理解,一對雙職工中,只要有一方無法落實休假權,那么他們如果想對老人盡盡孝心、想在相對整齊的時間內去個遠地并留下一個全家出游的回憶,“被選擇”的結果只有“十一”。工人日報曾披露數據說,根據統計,我國目前每年可享受帶薪休假的職工僅有三成,另有21.8%的職工雖符合條件,但從未帶薪休假。而蔡教授10月3日在中央電視臺卻說,從2008年到現在帶薪休假至少應該落實了40%到50%。他認為,隨著帶薪休假的落實,應該徹底取消黃金周。蔡教授的數據從何而來我們不清楚,我們唯一知道的事實是,職工的休假權一天得不到保證,黃金周就將必然存在。無論高速多么擁擠、景區票價多么高企、人潮多么令人發指,幾億中國人民仍會奮勇前行。(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