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資源節約、推動中小學教材循環使用工作,國家發改委、新聞出版總署、教育部昨天針對相關價格問題發布通知,循環使用教材價格可在原有基礎上上浮20%。(6月17日《京華時報》)
教育部考慮到循環使用教材特殊性以及印制、裝訂要求相對較高,允許循環使用教材可適當提價,從情理上說并沒有問題。但是,筆者擔心的是,一些教材以“循環使用”為名提了價,卻并不真正“循環”。
早在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教科書免費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書循環使用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從環保和資源節約角度,要求各地、各校做好教材循環使用工作。但這一《意見》并未得到切實執行,不少地方和學校缺乏循環使用教材的積極性,真正循環起來的教材并不多。
教材為什么難以循環起來?有關部門的解釋是,學生使用教材沒有良好習慣(有的學生喜歡新學期新教材)、教材在使用中破損嚴重,再就是一些學校缺乏保存條件。這就是要求循環教材用特殊紙張、采取特殊工藝的原因。從教材使用和保管角度看,這樣做無可厚非。可這并不是教材難以循環的根本原因。
我國中小學教材之所以難以循環起來,主要在于利益因素。對于很多地方和學校來說,做教材的循環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首先,如果讓教材循環起來,原來的教材利益鏈將受到沖擊,很多從教材中分一杯羹機構就分不到羹了。這是不少出版商、發行機構以至教育部門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其次,教育部門和學校將為教材的循環,投入額外的資金和精力。一方面,循環使用的教材必須要有地方保管,沒有圖書館的學校由此得建圖書館,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學校和教師得做大量的教育工作,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要再書本上亂畫,保持書本的整潔。
在以上因素的影響下,我們看到,在不少地方,循環教材只具“象征意義”,只有個別學科的教材,如音樂、美術的教材循環,而且,一些已經進入循環的教材,也由于教材需重新編寫而在三兩年后就停止循環——對教材進行修訂,也成為一些機構出版、使用新教材的最佳借口。其實,對于一些經典教材來說,沒有必要總是修訂。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提價來“鼓勵”出版機構出版循環教材的積極性,解決不了循環的問題。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教育投入和更多的教育浪費,很多教材讀都是“循環”版本,可并不循環。要讓教材真正循環起來,必須建立以下機制。
其一,設立地方教育委員會和教育撥款委員會,參與教材的選擇,以及對選用教材的資金預算。目前,由于義務教育實行全免費,書本費由政府部門支付,為避免權力尋租,怎樣決定義務教育書本的采用,不能僅由政府部門說了算。客觀而言,由于政府部門主導教材的編寫、選購,我國教材編寫、出版、發行的利益鏈越來越牢固,這既導致教材的編寫質量飽受社會詬病,也不時曝出教材編寫、發行的權錢交易丑聞。
就是對于教材循環使用本身,如果有地方教育委員會,也可參與監督并評價循環的效果,而不是在有循環的規定的情況下,教育部門和學校想不循環就不循環。
其二,應該在政府出資采購教材的經費中設立專門的循環基金,該基金用于開展循環教育,建設循環所需圖書館、聘用管理人員,等等。這是一筆值得開支的經費,可切實解決現實中的循環條件限制問題。如果教材能真正循環起來,這將節約大筆購買教材的經費,也真正做到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