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玄武區(qū)蘭園片區(qū),穿行在曲折幽靜的蘭園街巷中,一抬頭,梧桐茂葉掩映下的蘭園7號、14號、15號3棟小樓映入眼簾。清水磚墻、多折屋面、灰瓦屋頂,歷史建筑特有的文化厚重感撲面而來。入口處的圍墻上,鐫刻著項目而今的名字——芝蘭公寓。
蘭園歷史建筑之“變”從今年開始。作為重要的歷史建筑保護區(qū),蘭園片區(qū)內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住宅建筑,其中蘭園7號、14號、15號建筑為二至三層小樓,集中彰顯當時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時代特點。隨著歲月的侵蝕,建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讓歷史建筑走出歷史、重回生活。今年,玄武文旅集團啟動蘭園歷史建筑修繕,在東南大學建筑學專家的指導下,對建筑“問診把脈”,量身定制修繕方案,在砂漿調配、外墻勾縫等方面“摳細節(jié)”,力求“修舊如舊”,還原建筑歷史原貌。
新業(yè)態(tài)的植入,更讓歷史建筑“活”起來。記者走進蘭園14號建筑看到,以服務式長租公寓為定位,三層小樓內部劃分9套房間,原本的露臺區(qū)域全數保留,增設廚衛(wèi)、電梯等配套設施,引入恒溫、恒濕、恒氧“三恒”技術。
“如何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同時,使其適應當下居住需求,是項目團隊面臨的關鍵問題。”玄武文旅集團蘭園項目負責人劉楠楠介紹,例如,電梯井道選址時,依附原有梁、柱等結構,實現空間利用最大化;為減少房屋噪聲,梁與檁條交接處增加橡膠墊減少摩擦;木樓板加固時,材料均進行防腐防火處理,并于樓板上方增加架空層、填入巖棉。
值得一提的是,蘭園修繕過程中老物件都被保留下來,打造為懷舊墻。47塊深灰色的瓦片在墻上錯落分布,其上印有當時生產瓦片的工廠名,右側還有盤、碟以及碎瓷拼出的圖案。建設中,項目團隊也多次與居民、社區(qū)溝通方案,通過黨建共建協(xié)同推進街巷更新,讓歷史建筑更加融入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