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5日刊載江蘇揚州程濟威的投稿文章指出,臺灣的新聞媒體整天爭論不休,社會經(jīng)濟持續(xù)低迷,但是臺灣的社會公平正義還在、社會保障還在,這也就使得臺灣人的心態(tài)都能保持從容、平和。
文章摘編如下:
在臺灣寶貴的幾天時間里,我晚上從不外出,宅在賓館看電視,特別是50頻道左右的新聞臺。
電視的畫面上,總是看到有幾個嘉賓坐在桌前,在主持人的主持下,為一些并不十分起眼的事反復爭論,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看慣了沒有爭論的電視,對臺灣的電視節(jié)目,開始有點不適應。
爭論的內(nèi)容多數(shù)重復,大都為釣魚島問題,還有就是談論增加最低工資一事:要求將每小時103元臺幣增加到109元臺幣。為了反映工資偏低的后果,反映人民的實際困難,電視節(jié)目反復在播放一條:弟弟肚子餓,姐姐說,餓就早點睡覺吧,睡著了,就不餓了的新聞。
看了,我就想,真的已經(jīng)到了餓肚子的境地了嗎?估計這樣的情況不會多見。有可能是媒體抓其一點不及其余,在無限夸大、小題大做。
但是,接連看了幾天,我漸漸的看出門道了。正是由于這些每日里喋喋不休的批評,爭論不休的話題在促進著臺灣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
因為,任何一個政黨、任何一個當局施行的政策都不可能涵蓋整個社會,得到所有政黨、所有民眾的滿意。總有那么一部分的群體感覺有差距。所以,就得有個管道讓這些不滿意的群體有宣泄、訴求的機會。而不可傾訴、不被傾聽、不能解決才是可怕的。如果不主動關注這些被沉沒的聲音,難免會淤塞社會心態(tài),導致矛盾激化。
因此,一般不被常人注意到的聲音,有人在關注,有了表達的管道。以致我懂得了,盡管近年臺灣經(jīng)濟雖不甚景氣,民眾的實際收入下降,但并沒有引起什么大的動蕩,整個社會非常平靜,平靜的承受了經(jīng)濟低迷。這就是與有健全的表達機制有關。
登溪頭風景區(qū)時,我留在山下,與當?shù)厝伺收勂饋恚懒耍_灣的實際收入真的在日益下降,而且不是一年,已經(jīng)連續(xù)10多年了。難怪電視節(jié)目舉例介紹臺灣大學生現(xiàn)在的收入不如15年前的情況、不如韓國收入增速的情況,但臺灣今天的物價水平已遠遠超過15年前。
為什么經(jīng)濟低迷收入下降并未影響臺灣的社會穩(wěn)定?臺灣人心態(tài)都很從容、平和呢?
就是因為,一個立體的聲音不斷在講述這樣一個道理:收入雖然下降,而且是整個社會都在下降,但社會公平正義還在、社會保障還在。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