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鳴農場已成為親子活動、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圖為參加活動的小朋友。 本報記者 唐亞新 攝
猜數字、玩互動游戲、體驗小童軍禮儀……六一前夕,邵武的70位小朋友,在當地的休閑農場佳鳴山莊度過了一個頗為難忘的兒童節。
佳鳴山莊位于邵武雞公山山腳下,這里有農事體驗互動區、兒童體驗創意中心、演藝區,還有不時舉辦的鄉村大舞臺,已成為親子活動、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更是邵武休閑農場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鄉村休閑旅游熱的興起和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借鑒臺灣經驗模式、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休閑農場,開始成為邵武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業態。
取經臺灣,引來臺式“良種”
邵武是閩北的工業重鎮,走上發展休閑農場之路,曾有過一番思索。
“專業化的管理,完善的配套設施,外加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引導和規劃”,這是邵武市區規劃休閑農業辦公室主任劉瑞明在參觀臺南走馬瀨農場后,最為直觀的感受。
“面積不大,但特色鮮明,小巧精致”,這是佳鳴山莊負責人朱佳鳴對臺灣休閑農場最為深刻的印象。
2012年3月,依托省農業廳的一個休閑農業項目,劉瑞明帶著邵武一群有當“休閑農場主”想法的人,開啟了邵武休閑農場的“臺灣取經”之旅。朱佳鳴正是其中的一員。
“休閑農場在臺灣非常盛行,這幾年大陸的農業也開始往三產轉型。”劉瑞明說,當時邵武農業正朝著這個方向轉型,但絕大部分人對于“休閑農場”為何物都不甚了解。在不少人心里,休閑農場與吃吃土味、摘摘瓜果的農家樂并無二致。
“去了之后才發現,原來休閑農場還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內涵。”如今在邵武已算得上是小有名氣的農場主朱玉令慨嘆道,“臺灣休閑農場都有著自己的主題,定位明確,而且農場工作人員都顯得比較專業。”
在苗栗縣大湖草莓農場,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好吃好玩的草莓元素,讓朱玉令流連忘返。從臺灣北邊的苗栗縣,到最南邊的屏東縣,一周多的時間里,劉瑞明他們馬不停蹄地探訪了十多家風格各異的臺灣休閑農場。而幾乎每一家,都有一個令他們印象深刻的主題。
“他們還依托農場自身,開發出了一系列的特色食品和周邊附加產品。” 在劉瑞明這位經驗豐富的“老農人”看來,除了突出的主題,臺灣的休閑農場在“農”字上,也是做足了文章,定位精準、管理專業。
“我們發展休閑農場,也應當有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成為一種品牌。” 劉瑞明說,赴臺的取經之旅讓他們收獲良多。
落地生根,開出本地“鮮花”
取經回來之后,朱佳鳴他們有了更直觀的概念,很快有著幾分臺味的邵武休閑農場落地了。
不過,地域不同、民情各異,直接借鑒臺式主題并不合適,還需適當改良。“可以曬著太陽做夢,可以讓兒童自如優雅地生活。”慢慢摸索之后,朱佳鳴為自己的農場做出了這樣的定位。于是,佳鳴山莊里時常可以見到孩子體驗農事、DIY創作的身影,如今這里已是福州少兒頻道親子活動基地和省級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不同于佳鳴山莊的秀氣、精致,位于邵武云靈山景區內的云靈山莊則要顯得更大氣。
“我們現在每個月的客流量達到了一兩萬人次。”據云靈山莊老總鄭祖良介紹,這個總面積超過800畝的休閑農場,主打的是休閑健身。此外,云靈山莊還開始籌建一個臺灣農業園。鄭祖良說,他們不單單要引進臺灣苗木,還將從臺灣聘請專業的人士來打理農業園,力圖將其打造成一個臺灣風情十足的“農場園中園”,預計兩三年之內就能建成。
“目前,像佳鳴農場、云靈山莊這種注冊資金較多、規模較大、識別度高的休閑農場,邵武已經有六七家,規模小點的則更多。”劉瑞明說,越來越多的農家樂也開始慢慢往休閑農場轉型,從最初的“不知休閑農場為何物”,到現在的“花開各處”,邵武的休閑農場如雨后春筍般長起來了。
遭遇成長的煩惱
位于武夷山、泰寧兩大世遺和5A級景區之間,周邊又有多家4A級景區,在旅游資源上,邵武發展休閑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些景區每年有足夠的客流量,我們的休閑農場剛好能起到一定的承接分流作用。”在邵武市農業局局長嚴躍華看來,同閩北其他地區一樣,邵武也開始逐步形成了以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俗風情文化體驗等為主體的農業觀光產業。
即便如此,他們還是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部分農場主還缺乏對休閑農場的理解,欠缺深層次開發,業態形式較為單一,服務跟不上。”嚴躍華說,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和正確的引導,同時又受交通、人流等因素限制,目前邵武休閑農場還存在農業與旅游業結合不完全、開發建設不完備等問題。
事實上,因為量大規模小,行業標準界定困難等原因,到目前為止,邵武尚未有一個對本地休閑農場完整的統計數字。
“這既是我們遇到的‘成長煩惱’,也是我們需要繼續向臺灣休閑農場借鑒學習的地方。”嚴躍華說,休閑農業的發展是今后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但他們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在破解難題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對休閑農場多加扶持。一方面要積極推動、認真引導和規劃,加大對這種新業態的扶持補助力度,也要盡可能地將其規范起來。與此同時,還要充分合理利用現有資源,譬如將邵武休閑農場納入大武夷旅游圈中,并做好差異化競爭等。
本報記者 唐亞新 通訊員 何興明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