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授苑舉正山東尋根:希望母親在天之靈能夠知道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祥和
苑舉正在母親家鄉(圖片來源:濱州市臺港澳辦)
中國臺灣網9月29日訊 “我這次回到母親家鄉,對于黃河能夠被整治的事實,感受到很大的震撼,因此我在黃河邊上,默默地祝禱,希望母親在上天之靈,能夠知道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祥和,以及我對她的思念。”近日,來山東濱州參加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濱州)孫子文化論壇的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在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尋根之旅后感慨地說。
苑舉正,山東曲阜人,苑母是山東惠民人,現在屬于濱州市。苑舉正說,母親是一個非常能干的人,個性堅強,臨危不亂,面對很多重大的決定,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非常深,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都是因為母親對他的教育和愛。
他說,33年前,也就是1989年,他曾經在返回山東探親時獨自一個人來到山東省惠民縣,何家坊的小呂莊。因為他的媽媽成長于此,1949年才輾轉到達臺灣。當年來到惠民看到的是一個沒有什么現代設備的農村,沒有道路,房子都是土坯房,當地人的服裝,通通都一樣,沒有任何花樣可言。
在闊別33年之后,他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樣了。首先在濱州市,那里有旱地拔蔥式的高樓大廈,道路非常寬闊,房子蓋得都很闊綽,很大。然后,到了媽媽的家鄉,現在已經改名叫柏呂村,道路整潔,家家蓋上了新房子,根本認不出來這就是33年前看到的小呂莊。
苑舉正表示,這次回大陸探親尋根,最大的震撼是,赫然發現爸爸媽媽的家距離黃河都不遠。
他說,小時候父母經常對他說,家鄉的人對于黃河的感覺非常強烈,認為黃河泛濫是家鄉人最大的夢魘,而且泛濫的時間不定,泛濫的范圍不定,甚至泛濫的汛期也不定。這些不確定的因素,讓老百姓的生活極為困苦。他當時就很好奇,為什么活在這么困苦的環境下,還依然堅持要住在黃河旁邊呢?后來才知道,原因竟然是黃河泛濫之后所遺留下的土地非常地肥沃,加上老百姓又沒有能力遷居到其他的地方,所以父母家鄉的老百姓不得不與黃河為伍。因此,黃河也成了他這次回到媽媽故鄉的主要拜訪點。
他先到了濱州市的黃河古村西紙坊,發覺這個古村已經變成一個風景區,郁郁蔥蔥,林木茂盛,當中有二十幾戶民宿,周遭環境完全變成一個風景區。當地人告訴他,現在黃河泛濫的問題,已經幾乎不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黃河上游中游修了非常壯觀的堤防,以至于水量能夠受到及時的調控;其次,家家戶戶日用以及灌溉都需要用黃河水,所以黃河已經沒有像以前發大水時期那么多的水量。與此同時,原來住在灘區的百姓,絕大多數已經遷離原址,搬入了濱州市區的高樓大廈。
他感慨道,若不是政府以百姓為念,幾百年的黃河禍害,不會就此終結。這是他這次回到母親家鄉感觸最強烈的地方。希望母親在上天之靈,能夠知道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祥和,以及自己對她的思念。(中國臺灣網、濱州市臺港澳辦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