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的思考
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系的思考
張來明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們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戰略部署上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高質量發展是新的歷史起點,更是新的社會矛盾運動。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不斷因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才能把握歷史主動,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進入新境界。運用歷史經驗,把握現實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若干重大關系。
一、發展和安全的關系
統籌發展和安全,是習近平總書記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發展和安全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跡,是形影相隨、聯袂而行、相互成就的,沒有經濟快速發展就沒有社會長期穩定,沒有社會長期穩定也就沒有經濟快速發展。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這就要求我們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在更高起點上實現發展和安全內在互聯互動。
一方面,堅持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當今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
另一方面,堅持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國家安全是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發展是不可靠、不可持續的,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安全發展貫穿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強風險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把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宏觀經濟方面要防止大起大落,資本市場上要防止外資大進大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野蠻生長,糧食、能源和重要資源要確保供給安全,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還要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堅決抓好安全生產。在社會領域,要防止大規模失業風險,加強公共衛生安全,有效化解各類群體性事件。
二、經濟建設和其他建設的關系
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和全局高度,對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五位一體”各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共同構筑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全局。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整體性目標要求,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更好相協調,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
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的成效直接影響其他四個領域的建設,經濟建設為其他領域的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是整個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
當代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根本要求,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必須認識到,強調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與統籌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沖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也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
三、內循環和外循環的關系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內循環、外循環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內循環的強化有助于穩定國內市場,為外循環提供良好的支撐;外循環的拓展則為內循環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資源。在內外雙循環的互動中,可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防范一些認識誤區:一是只講前半句,片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主張在對外開放上進行大幅度收縮;二是只講后半句,片面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不顧國際格局和形勢變化,固守“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舊思路。
中醫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說法。同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經濟內生活力,也需要打通循環體系中的堵點、消解循環體系中的痛點。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強化國內大循環作為矛盾主要方面來抓,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同時,要把新發展格局置于全球發展大趨勢中來塑造,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提升,促進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提升。
四、民富和國強的關系
“民富國強,眾安道泰。”人民富裕和國家強盛互為條件、相輔相成。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 對于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本質上是一致的,人民富裕和國家富強是有機統一的。我們黨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一個目標設定為“富強”,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追求。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就是國家不斷走向強大、人民不斷走向富裕的進程,國家強大與人民富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同心同德、齊心協力中以辛勤勞動把新中國建設得強大起來,在新中國強大起來的進程中使自己的收入多起來、財富多起來。沒有國家走向強大,哪來人民走向富裕?人民要走向富裕安康,國家獨立自主、不受外來盤剝是首要前提。這個大道理不能不講、不能不服從。過去幾十年,我們靠講這個大道理、服從這個大道理,推動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富強目標的實現。新征程上,我們依然要講好這個大道理、恪守這個大道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這是黨和人民事業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新征程上黨和國家工作改進的重大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我們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不能等實現了現代化再來解決共同富裕問題,而是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方面問題解決好了,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國家發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偉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好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民生問題,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依法引導和規范資本健康發展,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五、城鄉關系
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從落后農業國起步的,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進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城鄉差距問題是一個長期問題,決定了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改進城鄉關系是一項長期任務。毛澤東同志說過,“在農業國的基礎上,是談不上什么強的,也談不上什么富的”。工業化是國家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經過新中國70多年的持續努力,我國工業化取得歷史性成就,城鄉關系、工農關系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改進。同時要看到,現階段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一方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物質技術條件,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方針,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堅持和完善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要通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要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
六、地區關系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自新中國成立起,我們黨就高度重視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堅持不懈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而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地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隨著這些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各區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均衡性逐步增強,區域協調發展成效顯著。同時,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仍是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仍然需要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要求就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要把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和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作為工作重點。要堅持不平衡是普遍的、在發展中取得相對平衡的辯證法,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承認客觀差異,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要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各地區要堅持從實際條件出發,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七、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效率和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永恒追求的兩大價值目標。效率側重于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最大的產出,實現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和財富的積累。公平側重于維護人民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其他生活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激發全社會的內生動力和經濟活力。效率和公平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對立統一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沒有雄厚物質基礎的公平是低水平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公平是效率的保證,只有調動激發起廣大人民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才能保證效率的持續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要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
統籌效率與公平,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從效率角度看,推進高質量發展,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配置,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公平角度看,推進高質量發展,就要加快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暢通社會上升通道,著力消除社會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防止出現階層固化現象;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八、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把握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辯證關系,強調既要狠抓當前,又要著眼長遠,多辦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對當務之急,要立說立行、緊抓快辦,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對長期任務,要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滴水穿石,久久為功。
我們共產黨人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用歷史的眼光展望未來,用發展的眼光審視當下,才能看得清大勢、看得準問題。我們做一切工作,都必須統籌兼顧,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我們強調求實效、謀長遠,求的不僅是一時之效,更有意義的是求得長遠之效。當前有成效、長遠可持續的事要放膽去做,當前不見效、長遠打基礎的事也要努力去做。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從構建長效體制機制、重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著眼,既要在戰略上堅持持久戰,又要在戰術上打好殲滅戰。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搞好頂層設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久久為功;戰術上要抓落實干實事,注重實效,步步為營,一仗接著一仗打。
把握當前和長遠、堅持戰略和戰術相結合,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推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系列突出問題。諸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這些問題仍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解決,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隨著高質量發展春風浩蕩,中國式現代化航船將劈波斬浪、一往無前,我們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