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愛家 相親相愛 向上向善 共建共享
愛國愛家 相親相愛 向上向善 共建共享
《求是》雜志編輯部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春節,辭舊迎新、舉國歡慶的日子。天南地北、城市鄉村,中華兒女萬家團聚、開懷暢敘、歡聲笑語。在這喜洋洋、熱騰騰的年味中,我們向全國人民道一聲:蛇年新春快樂!
人間煙火氣,親情暖人心。回家過年、共享天倫,家人相伴、燈火可親。無論何時何地,承載一代代中國人最深厚情感、牽動最溫馨情愫的,莫過于“家”這個動人的字眼了。
家和萬事興。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在千頭萬緒的治國理政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百姓冷暖、情牽萬家燈火,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春節團拜會、同全國婦聯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地方考察等多個場合,不斷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作出重要論述,并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引領新時代社會主義家庭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一文,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12日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重要講話的一部分。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站在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高度,深刻闡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號召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家庭文明建設,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文章思想深邃、寄意深遠,情真意切、語重心長,盡顯大黨大國領袖深厚的人民情懷和家國情懷。在全國人民歡度“‘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這一特殊時刻,重溫總書記這篇重要文章,再次領悟總書記對全國億萬家庭的深切關懷和殷切希望,倍感親切、備受鼓舞。讓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懷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期盼,為家庭的幸福圓滿、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努力奮斗、一路向前!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
在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內,兩枚名為“黑夫木牘”的家書復制品陳列于此。經考證,這兩枚1975年出土于云夢睡虎地戰國時期秦國士兵“黑夫”和“驚”寫給兄長“衷”的信,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家書實物。短短527字的家書,一聲聲“別來無恙”的問候,故土離愁、孝悌情深、團聚渴望,躍然紙上,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唏噓動容。
德澤源流遠,家風世澤長。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家庭、重視親情。煌煌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有關家書、家教、家訓等方面的故事典籍可謂汗牛充棟、燦若繁星。孔門庭訓、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等一個個家教故事家喻戶曉,《誡子書》、《顏氏家訓》、《朱子家訓》、《了凡四訓》、《增廣賢文》等一部部家訓經典流傳久遠。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成為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化作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紅色家風,映照初心。
中國共產黨人不僅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還把黨的性質、宗旨有機融入家庭生活之中,把個人追求、家庭幸福與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緊緊聯系在一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革命勝利后尤其重視家庭教育,強調不謀私利、不搞特權,以身作則影響家人、教育子女,孕育了良好家風,為全黨樹立了光輝典范。毛澤東同志總是教育子女要積極投身到為國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去,即使在革命戰爭年代已經失去了5位親人,還是決意送兒子毛岸英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不僅重視引導子女讀書學習、增長書本知識,還千方百計讓他們到實踐中經受鍛煉,與群眾打成一片,“補上勞動大學這一課”;不管物質條件多么困難,都始終遵循“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提出“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的家風“三原則”。周恩來同志諄諄教導晚輩,“要否定封建的親屬關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關系自奮起,做人生之路的開拓者”;特別叮囑晚輩,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同他的關系,都不許扛總理親屬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謀私利。為杜絕家人親屬獲得任何特權,訂立了“十條家規”。劉少奇同志教育子女,“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兒女。永遠跟著黨,永遠為人民”,“要肯于為大家的事情吃一點虧”,特別注重培養子女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格,鼓勵子女們在大風大浪中經受考驗、在艱苦生活中鍛煉成才。朱德同志囑咐后輩,“我不要孝子賢孫,要的是革命事業的接班人”,“要接班,不要接官”;立下“五心”家規:對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對黨和人民要有忠心,對社會主義事業要有熱心,對人民群眾要有愛心,忠于職守要有公心。鄧小平同志很喜歡和晚輩在一起享受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但從不嬌縱和溺愛孩子,希望他們能夠學到做事的本事,“要學點本事給國家作貢獻。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煉”;告誡晚輩不要去聲張自己的家庭,為保持謹慎低調,幾個孫輩上學的時候都沒有姓鄧,而是跟著奶奶姓卓。陳云同志以普通的勞動者標準束身自重,嚴格要求子女“千萬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給家人訂下“三不準”:不準搭乘他的車、不準接觸他看的文件、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常告誡家人“公家的錢一分都不能動”;率先垂范組織家庭學習小組,形成了酷愛學習的家風。
沐承優良家風,“終生受用”。
出生于一個溫馨和睦而又家教嚴格的革命家庭,習近平總書記耳濡目染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產黨人的家風”中,汲取了無盡的精神養分。五六歲時隨母親買小人書《岳飛傳》,對“精忠報國”四個字,深刻銘記,并成為“一生追求的目標”;“從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盛在碗里的,一個飯粒都不能丟”的習慣養成,培育了勤儉節約、務實親民的作風品格;“不要靠老子,路要自己走”的嚴格要求,涵養了做人的志氣和骨氣;“以工作為重,以國家大事為重”、“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的諄諄教誨,滋養出“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家國情懷……在父母的影響下、家風的熏陶下,總書記對自己、對家人要求也非常嚴格。擔任領導干部后,“做事情總要想想有沒有觸犯哪條規矩”;每到一處工作,都會告誡親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從事任何商業活動,不能打我的旗號辦任何事,否則別怪我六親不認”。在好家風中成長、從人民中走來的總書記,時刻不忘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一次又一次走進普通百姓家,噓寒問暖、家長里短,和風細雨、澤潤心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有力引領下,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持續推進、成效顯著。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相繼出臺施行,各地區各部門積極組織開展家庭文明建設活動,組織評選兩屆全國文明家庭,持續評選表彰“孝老愛親”等5大類全國道德模范,常態化開展尋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創建等活動,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在新時代的中華大地蔚然成風。
國家發展的重要基點、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牽著母親的手散步,推著輪椅上的父親,與夫人深情相依,騎自行車載著女兒……
2013年12月31日晚,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以國家主席的身份發表新年賀詞。透過鏡頭,人們清晰地看到,書架上的醒目位置,擺放著幾張不同年代的家庭生活照。此后10多年,這里不時有更多的家庭照片擺進來,溫馨美好的家庭氛圍,撲面而來。
家庭、親情,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有著沉甸甸的分量。當年,不滿16周歲就遠赴陜北梁家河插隊。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親手縫制了一個針線包,上面繡了三個紅色的字:娘的心。7年知青歲月里,總書記一直珍藏著這個寄托濃濃母愛的針線包。后來,在2015年的春節團拜會上,更是深情吟詠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親88周歲,家人為其過生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他因公務繁忙,無法趕回,抱愧給父親寫了一封情深意濃的拜壽信。每當有時間陪伴母親,總是牽著她的手,一邊散步一邊輕聲細語聊天。在外地工作時,每逢除夕,只要回京過年,總是邊看節目邊包餃子,等妻子演出結束回家后才煮了一起吃……
有著濃厚家庭情結的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感念甚多、論述深刻。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精辟闡述家庭與社會、家庭與國家的關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家庭的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強調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家國兩相依。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革命戰爭年代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都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家國情懷。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同時,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家庭夢才能夢想成真。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家庭,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呵,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呵!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這是抗戰英烈趙一曼犧牲前寫給兒子的信。她雖然沒能像大多數母親一樣看著兒子長大,卻用實際行動教會了孩子什么是鐵血丹心、什么是為國盡忠。70多年后,習近平總書記一次又一次提起趙一曼的這封家書,感慨萬千:“廣大黨員、干部,大家都經常讀一讀、想一想。”
把自己的5個兒子送上抗日戰場的母親,鄧玉芬。當年,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家園京郊密云,不許中國人使用中國的年號,還強迫中國百姓忘掉自己是中國人。她作為母親,雖沒有文化,卻一遍又一遍地叮囑兒子們:“記住,咱們是中國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她托人給在前線的5個兒子捎話:“別惦記家,安心打鬼子。”最后,丈夫和5個兒子全部犧牲。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紀念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這位英雄母親的故事。
戍邊烈士的母親,姚久穗。當自己唯一的兒子陳祥榕在邊防戰斗中犧牲后,部隊領導問身為母親的她需要什么幫助,她含淚答道:“我沒有要求,我只想知道我兒子在戰斗的時候勇不勇敢。”新時代,“陳母問勇”的故事令無數中國人肅然起敬、感動落淚。看到這一幕,人們瞬間明白那位曾在18歲就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青年,他樸素而深沉的家國情源自何處。
……
自古而今,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無數堅毅剛強、深明大義的父母,以寬廣無私的愛教導出具有超凡卓越品質的子女,讓中華民族始終挺直不屈的脊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并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指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作為父母和家長,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后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當前,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對加強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總書記號召廣大家庭,“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家庭教育應該自覺提倡和體現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高尚品德。總書記強調,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
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好家風、好家風!”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重訪河南省蘭考縣,會見了焦裕祿的5個子女,當聽到其二女兒焦守云說“一定傳承好父親的精神,保持家教家風”時,總書記若有所思,邊點頭邊脫口而出。
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艱苦樸素、公私分明,涵育了“不搞特殊”的良好家風。其子焦國慶小時候有次因沒錢買票而受檢票員照顧,進禮堂看了一場“白戲”,焦裕祿知道后,批評了兒子,讓他補上了戲票錢。日后不久,焦裕祿在縣委擴大會議上,當面檢討自己沒有管好孩子,并親自起草了《干部十不準》,規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殊化。
開國少將甘祖昌,戎馬半生,卻因患病擔心影響工作,堅決要求解甲歸田,帶領鄉親修水庫、建電站、興農業,造福十里八鄉。妻子龔全珍毅然跟隨丈夫扎根貧苦山區,投身教育事業,生活儉樸卻助人無數。夫妻二人不僅嚴于律己,更教子從嚴,在他們的影響下,兒孫們身處平凡崗位,個個品行端正、工作敬業,有的孩子當選為“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范”。2016年,龔全珍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
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生前總是告誡家人:“不許沾公家的一點油。”自己跟林業打交道大半輩子,卻從未動過公家一根木頭;每次提職、提薪,他都動員妻子“讓一下”,這一讓,就是30多年;他廣泛招賢納士,卻偏偏不為5個子女“安排”公職。小兒子谷豫東一家薪傳父親谷文昌留下的良好家風,清白做人,干凈做事,深受好評,2016年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
云南省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在子女很小的時候就教育他們“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他放棄為符合條件的老母、妻兒辦“農轉非”,一家10多口多數務農;家人因急事用了一次公車,都要如數交油錢,對待子女和家人到了嚴苛的地步。然而,大公無私的他并非“不顧家”,在家人的眼中,他既是“一輩子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前面”的共產黨員,也是孝順母親的好兒子、體諒妻子的好丈夫、疼愛女兒的好爸爸、牽念孫兒的好爺爺。
……
清正本色、清白持家,家國一體、家國同心。這些模范共產黨員感人的家風故事,習近平總書記一次又一次講起,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家風正,則社風淳。千千萬萬個家庭有了好家風,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家風對家庭、社會的重要性,號召廣大家庭“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同時,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黨性修養、紀律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格外重視領導干部的家風建設,強調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群眾看領導干部,往往要看領導干部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往往從這里來判斷領導干部是否廉潔奉公,進而從這里來看黨風廉政建設的成效”;告誡領導干部要“樹立良好家風,過好親情關”,“以身作則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凈做事”,堅決防止和反對“裙帶腐敗”、“衙內腐敗”。新時代,領導干部家風建設已寫入廉潔自律準則、黨內監督條例、紀律處分條例、關于進一步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等規章制度中。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這篇重要文章中,總書記鮮明強調,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向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同志學習,“做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嚴格要求親屬子女,過好親情關,“教育他們樹立遵紀守法、艱苦樸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觀念,明白見利忘義、貪贓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為全社會做表率”。
家庭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強化相關部門協同,形成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黨委和政府,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部門等提出要求,希望各方面共同行動,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家風致遠,德潤神州。4億多中國家庭、14億多中國人民,時刻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積極踐行總書記號召,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昂揚向上、奮發進取,不斷繪就新時代家家幸福美滿、祖國繁榮發展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