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的“技術密碼”
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圖像識別、超級計算機等現代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化,既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又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智能化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苯谡匍_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強調,要全面貫徹網絡強國戰略,把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推進“智能化”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明確目標,它要求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讓“智能化”成為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的“技術密碼”。
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是指將現代智能技術與基層社會治理相結合,形成以智能技術為支撐,集合多元治理訴求、整合多方治理資源、促進多元主體參與、打造多元治理平臺、滿足多元主體需求、提升多元主體信息處理能力的一種基層社會治理手段?梢哉f,作為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的技術驅動力,智能化為基層社會治理開辟了新的空間、創造了新的模式,從而使基層社會治理效能變得數據化與可視化,使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可能。因此,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就必須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隨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推進以智能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化已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一種主流趨勢。要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變革智能理念,樹立智慧治理思維。社會治理智能化正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將現代智能技術與傳統的社會治理方式相融合,實現治理理念與治理手段的創新。因此,變革智能理念,轉變智慧治理思維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發展要義。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黨建+智能化”理念。基層黨委應始終發揮引領全局、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智能化發展目標,拉進與群眾的距離,打造“一切為了人民”的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格局。同時,應樹立“合作聯動”智能治理思維。基層社會治理是個涉及多個行業、部門、行動主體、治理客體的大系統,要充分利用現代智能網絡技術的數據共享機制和彈性機制,將治理主體、治理客體、治理資源、治理工具等有機聯合,破除“數據鴻溝”藩籬,革新多元行動主體“自掃門前雪”的陳舊理念,自覺主動適應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求的“合作聯動”智能治理思維。另外,要深化“智能化+政務”理念。各級黨委和政府管理部門要建立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發展的規劃與數據體系。各級領導干部要革新“智能化”理念,主動學習智能信息新技術,培養智能化共享思維、數據思維、資源整合思維。
二是共享信息數據,打破數據融通壁壘。數據共享是提升信息利用效率的關鍵所在,是從源頭化解風險矛盾的技術保障,更是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意味著“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要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就必須完善數據共享機制,打破“信息鴻溝”,釋放數據紅利。同時,構建“一體化”的數據平臺!耙惑w化”意味著多元治理主體可以跨領域、跨場域、跨部門、跨系統獲取信息與數據,實現數據共享、資源整合、業務融合、場域擴延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一體化”數據平臺涉及基層社會治理信息的采集、數據的研判與處置、數據的反饋與指揮響應、風險防控與預測、態勢上報與信息共享等五大板塊,能夠及時處置與防控基層社會治理的風險和矛盾。此外,各級政府部門還應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數據開放機制,積極推動公共數據信息的開放與共享,與社會、群眾建立起暢通無阻的數據輸出與反饋系統,真正做到打破數據融通壁壘,才能充分發掘數據的公共價值,充分發揮數據的基層治理效能。
三是完善法律制度,筑牢數據安全防線。健全數據信息的法律制度,為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治理有效設立安全防線,關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方面,需要完善智能化治理頂層設計。中央要總結地方社會治理智能化推進經驗和建設規律,形成宏觀層面的戰略規劃政策,出臺相關的實施方案、流程標準、安全規范等為地方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提供行動依據與實施準則。同時,地方也要推進試點工作,逐步形成可復制的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經驗,通過基層具體試點自下而上地推動整體社會治理體制的轉型。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智能化治理相關立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足見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立法工作的重要性。2021年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正式頒布,標志著國家在智能領域的法治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梢姡瑪祿踩c管理已成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的關鍵一環。當前,應著力解決因數據管理立法不全所受到的“數據威脅”,例如各部門在進行數據共享時涉及的“行政機密”、政府與社會數據共享時涉及的“社會組織機密”、政府與企業數據共享時涉及的“商業機密”、政府與公民數據共享時涉及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完善數據安全管理的法律體系,為各部門數據共享提供隱私保障。但目前我國針對數據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亟待建立以黨的全面領導為引領,以法制保障為核心手段,政府、社會、企業、公民各主體相互促進、共同監督的數據利用機制。在中央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地方層面則要在立法權限內細化制度規范,建立健全數據資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規,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營造人才環境,壯大智能人才隊伍。智能化人才隊伍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人才保障。首先,強化智能化人才的保障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適應網信特點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要建立靈活的人才激勵機制,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立足智能化人才發展戰略,應完善人才建設政策、財稅扶持政策以及相關配套保障政策,強化制度支撐,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其次,大力培養基層智能化人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增強執政本領”“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因此,要加大對智能化人才的引進與培訓,設立人才需求預測機制、人才引進機制、人才技能培訓機制、人才激勵機制、人才考評機制并配備相應的專項扶持資金,提升各級領導干部、政府工作人員、智能信息管理員等主體的智能技術運用水平與智能化專業能力。最后,大力孵化“智能化+教育”基地。政府應加強與高等院校、職業學院、智能信息企業的合作,形成“智能化+教育”人才隊伍培養及儲備模式,為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提供長效平臺,輸出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