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節目:在跨界融合中賡續優秀傳統文化
【文藝觀潮】
作者:馬立(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講師)周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近些年,漢字、詩詞、文物、典籍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類節目的創意源泉。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這些節目以多種藝術形式的跨界演繹、多元文化視角的“解碼”、跨圈層運作的文化策略,推動傳統文化節目頻頻“出圈”,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類節目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讓文化符號生動起來
如何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視聽形象,始終是文化類節目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從近年形成熱點的節目來看,跨界已成為創新節目形式、“活化”文化經典的重要方式。它不僅體現在綜藝、訪談、紀錄片、短劇等不同節目形態的互動、融合,也表現為創作者嘗試從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其他藝術門類尋找契合的表現形式,豐富表現手段,用審美的力量喚醒經典。
《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將戲劇舞臺作為主場景,在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戲劇情境中刻畫歷史人物、講述歷史故事,將觀眾帶回歷史文化現場。戲劇舞臺建立起的莊重性、儀式感,既賦予節目厚重的歷史質感,也讓觀眾在獨特的戲劇審美體驗中,產生對歷史的敬畏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吨袊脊糯髸贰段枨辍穼⑽璧缸鳛檎宫F中華文化豐富內涵的有效表現手段。前者借由舞蹈復現古代人的生活圖景,較好地平衡了節目的專業性與通俗性;后者以中國古典舞透視中華文明,發揮舞蹈長于抒情的特性,將舞蹈的表現性和影視藝術的敘事性有機結合起來,提升了節目的感染力!督浀湓伭鱾鳌穭t以現代音樂韻律激活詩詞之美,通過對“聽覺意象”的塑造展現詩詞意境。
融入不同藝術表現形式,并非簡單地拼湊、組合,而是要遵循不同門類藝術的規律,充分利用每一種藝術的特性,擴展審美體驗。還應注意到,各種表現形式及其構成的內容單元可以相對獨立,但不應孤立、割裂。創作者要將它們有機地組織起來,使之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和加強,由此構建起多層次、復合性的審美體驗,滿足觀眾多元審美需求,重新釋放傳統文化的魅力。
讓敘事視角更加多元
相較于曾經流行的“講壇式”解讀,當下的文化類節目呈現出更多元的敘述視角,和更加差異化的“解碼”方式。一些節目不僅注重探尋傳統文化根脈,“解碼”文化基因,也強調將傳統文化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以及當代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塑造中華民族文化形象,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比如,《國家寶藏》通過“國寶”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國燦爛文明,講述薪火相傳、代代守護的故事,讓歷史的光芒照進現實;《典籍里的中國》在與古代先賢的跨時空對話中汲取歷史智慧,照鑒當下與未來;《美術里的中國》不只聚焦繪畫技藝,也將作品背后那些“不可見”的歷史時刻、畫家的精神世界,轉化為折射著中華歷史的精彩故事,使觀眾在對美術經典的欣賞中感受“力透紙背”的民族精神。這些節目既傳播了優秀傳統文化,也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文化類節目還不斷尋找更加大眾化、通俗化的表達方式,以拓展傳統文化的表達空間。中華傳統文化不只是宏大的歷史敘事,還包含著浸潤在中國人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智慧!兑律兄袊肪劢怪腥A服飾之美,品味傳統服飾背后的匠心技藝,展現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追求;《遇見天壇》通過體驗各種“天壇職業”,揭示天壇建筑、禮樂、祭祀背后的文化密碼;《上新了·故宮》用故宮“文創”將大眾與故宮文化聯結起來。這些節目在更為生活化的題材中挖掘人文價值與美學韻味,通過場景化、情景化的體驗,讓傳統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文化類節目在進入網絡文藝的生產和傳播場域后,也嘗試以更具“網感”的表達方式闡釋傳播傳統文化。比如騰訊視頻出品的《此畫怎講》用“二次元”的方式“解讀”古畫。生動、形象的真人演繹、畫中人妙趣橫生的對話,不時蹦出的流行話語,增添了節目的觀賞趣味,降低了藝術欣賞的門檻,更容易被網絡受眾接受。然而,也有一些節目充斥著吐槽、調侃、玩“梗”、解構的話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蘊,使節目趣味有余、內涵不足。如何既能適應網絡文化審美特征,又在創新表達方式中堅守傳統文化根脈,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讓表達空間更加開闊
圈層化是網絡時代的典型特征。當下部分創作者圍繞圈層文化做文章,將其當作文化類節目創新表達形式、實現節目迭代的突破口。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作為“Z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擁有超7000個核心圈層,其中就包括了古風、漢服、國樂、古典舞等眾多傳播傳統文化的小眾圈層。隨著該網站由小眾文化社區向大眾化平臺轉型,這些圈層文化開始走進大眾視野,為傳統文化節目創新帶來新動力。嗶哩嗶哩與河南衛視合作共同打造的《舞千年》就是跨圈傳播的產物。節目追求的國風表達和審美旨趣與當下古風圈、漢服圈高度契合,以精準的圈層定位,成功吸引互聯網年輕受眾的注意。同時,節目也通過挖掘古風視覺符號背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小眾文化進行大眾化轉譯,從而實現圈層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同頻共振。
跨圈層運作還借助不同圈層的內容生產能力,激發節目的創造力。比如,嗶哩嗶哩的中秋特別節目《花好月圓會》融合了54位以國風作品知名的“UP主”的表演,如專注于甲胄文化創作的“鐵羽踏白”,推廣國樂文化的“古琴診所”“二十四伎樂”,漢服愛好者“十音Shiyin”,以復刻三星堆黃金面具出圈的“才疏學淺的才淺”等。這些具有優質內容生產力的“UP主”帶來獨具個人風格的原創內容,使節目在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跨界混搭中呈現出新的國風審美風格。
跨圈層運作的關鍵還在于借助圈層粉絲賦能,提升節目的傳播力!肚啻菏厮嚾恕芬韵嗦暼Ψ劢z為核心受眾,在優酷視頻專區上設置花絮、看點以及各種衍生視頻與粉絲互動,通過激發相聲圈粉絲的討論,帶動話題宣傳,使粉絲發揮“自來水”的作用,推動節目出圈。《舞千年》則充分利用網絡時代參與式文化的特征,通過“UP主陪你看舞千年”號召不同文化身份的“UP主”錄制節目“反應視頻”,以他們的二次創作打通圈層壁壘,激發更多年輕人關注中華傳統文化。此外,節目也在短視頻平臺上發起舞蹈視頻“接力”,帶動粉絲在全國各地的地標前進行舞蹈快閃,在線上線下持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總之,跨圈層運作是有效鏈接“Z世代”文化空間,實現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接合的一種嘗試,它既能對小眾文化、圈層文化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也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辟了新的表達空間和傳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