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對“網絡水軍”全鏈條治理
【光明時評】
作者:王丹
據媒體報道,自6月26日起,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6個月的依法打擊整治“網絡水軍”專項工作,以進一步遏制“網絡水軍”及相關黑灰產業的滋生蔓延趨勢,切實維護網絡生態、市場經濟秩序和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網民苦“網絡水軍”久矣!有媒體調研發現,9元可轉發1000條,7元可以屏蔽1000條差評,話題閱讀4元就可刷100萬閱讀量……捧人造勢、惡評去勢、有償刪帖、刷量控評,這些不過是“網絡水軍”常規動作;更有甚者,通過“網絡水軍”發布違法有害信息“制熱點”“蹭熱點”,意圖操控或擾亂網上輿論秩序,或者借此實施敲詐勒索。網絡水軍不僅出沒在電商平臺,社交網絡、搜索平臺、短視頻平臺也幾乎都是“重災區”。
雖然打著網絡公關、輿情監測或搜索優化等旗號,但多數“網絡水軍”實則為虛假輿論炮制機器。這架機器背后,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我們通常理解中的“網絡水軍”,多指那些實際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點擊、留言等行為的賬號及其背后的操作者。他們規模龐大、神出鬼沒,但在整個利益鏈條中,他們不過是處于最底層的且收益最少的那部分。在他們之上,還有發布“任務”的雇主以及多個層級的中介及組織者、管理者。
成為一名網絡“水軍”,并不需要特別的技能,不夸張地說,有一部能上網的手機足矣,而且按件計費,來去自由。當前,隨著監管的升級,網絡水軍也不斷“進化”能力及策略。初始階段,“網絡水軍”賬號背后,多數對應存在一個真實的人,而現在隨著速發等技術的發展,賬號注冊和內容分發,甚至包括“養號”等行為,都可以由機器算法來完成。“網絡水軍”的這種分散性、流動性、大規模性和隱蔽性等特點,給治理網絡水軍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網絡水軍橫行泛濫,并不只是影響某一個人的購買決策和信息接收。當大量的定向特制虛假信息鋪天蓋地出現在信息環境和平臺上,其污染的是整個信息網絡和環境,扭曲的是對整個信息系統的認知和互動。更不用說,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網絡水軍的行為已經侵犯到了他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損害到了市場經濟的正當競爭和規范秩序,已成為影響網絡社會安全和生態的嚴重障礙。也因此,此次公安機關在過往“凈網”系列專項行動的基礎上,接續打擊整治“網絡水軍”,得到了很高關注和期待。
“網絡水軍”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而且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其治理難度和復雜性也都與日俱增。但越是如此,越要多方協同配合,開展全鏈條治理,加強技術“武裝”,遏制其泛濫。要善用技術對水軍賬號進行識別分析和行為監測,及時進行輿情預警和處理。此外,既然“網絡水軍”生意鏈條中存在一個層級分明的金字塔結構,那么除了處于“前臺”的網絡水軍外,對“幕后”的那些中介、網絡平臺管理者等也都應進行嚴厲打擊。
而這又牽涉到一個現實的難題,那就是對于網絡水軍的敲詐勒索、侮辱誹謗等行為,現有的法律可以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和支撐,但對于那些擦邊球性質的網絡水軍及行為,由于法律界定的模糊甚至空白,存在難以界定和管理的困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絡水軍的僥幸心理。完善打擊網絡水軍的法律法規,敲掉相關條文中的模糊濾鏡,發揮法律應有的震懾力和約束力,當成為相關治理的優先級議題。
安全晴朗的網絡空間,歸根到底離不開每一個網民的托舉和努力。提升社會整體的媒介素養水位,提高每個網民的媒介認知水平及使用能力,包括甄別水軍和虛假信息等的能力,雖然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確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