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零售巨頭目前正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擴張。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連鎖零售商——沃爾瑪公司,2009年以來在中國的擴張勢頭顯而易見。截至2009年9月,其新開店數量已經達到35家,而往年年均開新店為10家到20家左右。中國戰略學決策研究會企業戰略專家委員會專家、行業觀察家于清教表示,“警惕外資搶奪控制權的風險”。
于清教的這番提醒并非空穴來風。1996年,沃爾瑪進入中國,在深圳開出第一家店,爾后的13年里,沃爾瑪依仗其資本實力和供應網絡,迅速擴張。截至2009年,沃爾瑪已在中國的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二線城市——成都、沈陽、長沙、濟南、青島、杭州等共89個城市開設了146家商場超市,每年在沃爾瑪超市購物的國內顧客達2.6億人次。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2004年中國連鎖百強企業》顯示,沃爾瑪以76.3億元的銷售額在當年連鎖百強企業中位列第20名;而《2008年中國連鎖百強企業》名單中,沃爾瑪已位列第9名,其營業額高達278億元。
實際上,沃爾瑪等外資“入侵”中國零售業,除了增設店面、擴大版圖以外,還另有一條路徑——玩轉股權的游戲規則。這種貌似再平常不過的經濟、市場行為背后,上演著一場激烈的“暗戰”——外資正采取迂回的方式進入中國零售業。他們企圖通過品牌競爭與并購——行業入侵——產業鏈壟斷——爭奪資本市場這一迂回路線,逐步搶占中國零售業市場,通過跨國戰略謀求高額利潤,影響產品價格和產品生產的結構來達到這個目的。
現在,一些業界人士擔心的是,沃爾瑪等外資一旦控制了國內零售業整條產業鏈之后,完全有可能進行聯合壟斷,獲取主要商品的定價權。這樣,他們就可以上抬消費價格剝削消費者,下壓進貨價格剝削生產者,把中間利潤拉大,將利潤合法輸出中國,圖利自己,由此“綁架”中國消費者、供應商和中國的CPI。
按照外資爭奪資本市場的終極目標分析,繼價格戰勝出后,外資必定會通過產品品牌及企業并購進行產業鏈壟斷,中國零售業的大片“失地”就是很好的例證。
帝亞吉歐集團對水井坊的并購也說明外資已經開始從產品打入中國市場,與國產酒從產品競爭發展到資本市場的競爭,零售業即將面臨行業主權的“淪喪”。
這說明,外資以“冷暴力”方式入侵中國零售業,其趨勢將愈演愈烈。然而,誰又在乎這一嚴峻現實呢?與“凱雷收購徐工”、“可口可樂并購匯源”、“娃哈哈與達能的產權糾紛”等相比,中國零售業被外資“冷暴力”卻沒有得到社會同樣高的關注度。我們雖然每天閱讀報刊和網上的財經評論,卻很難看到一篇涉及相關內容的評論。
也許有人會說,外資并購零售業與我何干,只要有錢,內資外資超市購買東西一個樣。一些零售企業甚至也不以為然,極力迎合外資的需要。在與外企接觸時,有句話幾乎成為口頭禪:“外企并購屬市場行為,政府不應加以干預”。這種措辭上的微妙轉變,讓我們為一些零售企業的命運表示一絲擔憂。所謂擔憂,并不是指他們抱著外企的大腿,死活也要跟著外企走,而是說一些抱著投機或贖身意圖的零售企業,急匆匆賣于外企,代價未免太過高昂。
也許我們站在一個零售企業的老板來說,選擇被外資并購無可厚非,其員工甚至還可以自詡“一下子從民營企業員工變成了跨國企業員工。”但如果我們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上講,中國將又失去一個能夠沖擊國際零售業市場的企業。要知道,凡是外資收購,自然不會選擇那些“中下”的企業,而選擇那些已經在中國零售業市場上證明具有長久競爭力的企業。這些企業不斷的進入外資的懷抱,說的狹隘一點,以后我們的一些零售業的龍頭企業只能當外資“跑場子”的伙計了。(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