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月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日本制造業PMI環比增1.4至52.1,為連續第3個月高于50,表明該國制造業已連續三個月實現擴張。分析人士稱,日本供應鏈斷裂逐漸得到修復,影響全球制造業部門表現的一個不確定性因素有望消除。不過,供應鏈狀況并非決定全球制造業的唯一要素,全球制造業PMI的復蘇仍需要有經濟基本面的支撐。
“3·11”大地震后,日本3月和4月制造業PMI一度下滑至46.4和45.7,制造業部門連續兩個月萎縮。因供應鏈斷裂效應傳遞,美國PMI5月“跳水”,從4月份的60.4大幅降至53.5。隨著災區重建工作陸續展開,日企生產活動逐步恢復正常,日本5月份PMI突破50至51.3,制造業擴張態勢維持至今。美國6月份PMI也出現觸底反彈,升至55.3,7月環比下滑4.4至50.9,低于市場普遍預期的54.3。
野村證券認為,PMI數據表明,7月日本產能復蘇好于預期。如制造業活動擴張趨勢延續,工礦業生產指數有望在8月恢復至地震前水平。日本汽車制造業三大巨頭豐田、本田和日產近期也表示,產能恢復速度快于預期,預計在年底之前恢復至地震前水平。
分析認為,日本和美國在4-6月PMI走勢顯示,兩國制造業部門聯系緊密。但全球PMI整體走勢還受到歐債危機、美債談判僵局、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高企以及全球需求增長乏力等因素的制約。
7月歐元區制造業PMI環比下降1.6至50.4,為2009年10月份以來最低水平。7月英國制造業PMI跌破50大關至49.1,表明該國制造業部門正在經歷萎縮。
俄羅斯7月匯豐PMI也由6月份的50.6滑落至49.8,是該指數自2009年12月份以來首次跌破50大關。匯豐銀行駐莫斯科首席經濟學家亞歷山大表示,最新PMI數據表明俄羅斯制造業增長強烈依賴于全球經濟周期,俄制造業部門目前遭遇“苦夏”。
其他主要新興經濟體印度和南非,其制造業部門表現同樣受外部需求的影響。7月印度PMI從6月的55.3降至53.6。南非7月PMI則降至44.2,大幅低于6月份的53.9,且創過去兩年來最低水平。此外,大宗商品出口國澳大利亞7月份PMI大幅下滑至43.4,在6月份,該指數為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