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助市民自置居所”公眾咨詢正式結束。據了解,港府高層已決定向合資格的夾心階層提供資助置業,但不會以傳統方式復建居屋,而是會引入“先租后買”概念,提供資助性房屋單位予合資格人士租用一個年期,其間部分租金將會儲作首期,在租用期完結后即發還,以巿價購買原來居住的資助單位或在私人巿場上置業。根據這個計劃,特區政府只會提供租金資助,協助巿民儲首期上車,但不會提供地價優惠。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經過五個月的公眾咨詢,港府已收到超過五百六十份書面意見,并在網上論壇及社交網站接獲近五千個回應,對應否資助市民置業表達意見。盡管港府仍需時整理及分析所收集的意見,由特首曾蔭權在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宣布落實措施,但據了解,港府已決定提供資助置業,協助解決市民的住屋需要,但卻不擬再以傳統方式,由房委會興建居屋出售。
消息指,港府注意到目前社會上對資助置業最大的需求,是年輕中產人士。他們的入息已超越入住公屋資格,甚至有能力供樓,但卻欠缺首期“上車”,以致無法置業。有見及此,港府考慮引入“先租后買”的概念,提供一批資助性房屋單位予合資格的人士租用一個年期,期間部分租金會儲起作為首期,待租用期滿后,這筆資金可一次過發還,作為他們的置業首期。他們可以選擇在私人巿場上購置物業,亦可能購置原來居住的單位,但政府不會提供地價補貼。
據了解,港府考慮由房協等公共房屋機構提供這類“先租后買”的房屋。特區政府相信,這種藉著租金資助儲首期的做法,既可協助年輕夾心階層,向有置業需求又合資格人士提供一個置業選擇權,令他們毋須在現階段急于上車;而且不涉地價資助,日后毋須像居屋一樣規限轉售問題,對巿場的干預最少。
港府又認為,現時巿場上不乏二百萬以下的小型單位出售,加上港府正鼓勵巿建局興建更多沒有會所設施的“簡約”小型單位;港府又會透過賣地條款,鼓勵巿場興建更多這類價錢相宜的單位,相信當這類夾心階層儲足首期后,不乏置業選擇。
社會近期有不少人士提倡引入“先租后買”或“半買半租”的概念;其中被喻為特首智囊的智經研究中心早前建議,合資格申請人士支付物業售價的五成金額,余下五成權益由政府指定的中介機構持有,雙方共同持有物業,讓申請者可用較優惠的租金,租用余下的五成物業,亦可在指定期內以原價回購物業。不過,港府有關部門認為這建議的業權問題較復雜,不打算采納。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鐘劍華認為,面對置業困難,市民對復建居屋訴求強烈,相信曾蔭權難免需要《施政報告》作出“表示”。
他指出,香港現時只是缺乏中小型單位,任何增加供應的措施均能響應目前的樓市,但若然只是提供資助性單位供有意置業的市民先行租住,如何厘定租金水平將是一大難題。他認為,以傳統方式復建居屋,始終是最為穩妥和直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