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迅速膨脹 監管難度陡增
近日工行一理財產品被爆虧損44%,引發市場熱議。在持續爆炸式增長后,違規代售、不規范私售、巨額虧損等理財亂象浮出水面。投資者發現理財如“霧里看花”,越來越看不懂錢的去向。
對此,銀監會相關負責人29日表示,目前理財市場突出問題在于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不充分,銷售人員操作不規范。
信息披露欠缺
目前,理財產品投資信息披露不夠詳細是普遍現象。記者發現,此次工行被爆巨虧的理財產品也僅簡單介紹,“投資于證券投資基金、上市公司股票,也可進行新股申購、債券和其他貨幣市場投資工具等投資。”說明書對投資比例、投向等具體內容沒有披露。在虧損曝光后,工行雖沒有回避虧損問題,但對于為何虧損也并未給出解釋,客戶的錢“蒸發”到哪里去了無從考究。
其實,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只是泛泛地列出投資領域,如債券貨幣市場、存款、債務、信托貸款、股票等,信息披露透明度較低,投資者很難推斷資金去向。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理財客戶和投資者想去查詢、了解資金實際使用情況,往往遭遇銀行守口如瓶,或者以商業保密為由,不肯輕易對外公布,這使得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
風險意識缺乏
“適當披露投資計劃對于銀行是好事,投資者充分掌握信息做出判斷能在一定程度為銀行分擔風險。”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不過,在利率市場化的緊逼下,各家銀行忙于拼搶客戶,鮮少能做到高度透明。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預測,利率完全市場化將使銀行業凈息差縮減0.7%至1.2%,凈利潤減少約35%。
“銀行的理財產品應以低風險、穩健型產品為發展重點,但存在一些銀行工作人員違規私售高風險產品的情況。”郭田勇說。
對此,銀監會業務創新部主任王巖岫近日公開表示,“銀行應將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放在首位,并建立透明、科學的理財業務管理制度。”
監管宜疏不宜堵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6.62%。迅速膨脹的理財市場加快了銀行金融創新的腳步,也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在理財市場風波頻傳的半年時間,銀監會接連下發自查、叫停代銷等通知。一時間,各家銀行紛紛收窄代銷陣地,私募、信托等產品在銀行網點已難覓蹤影。銀行理財產品監管日趨嚴格,或將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趙慶明表示,在金融脫媒、資產保值增值需求愈發旺盛的背景下,理財市場創新勢不可擋,監管不等同于簡單叫停,也應與時俱進,宜疏不宜堵。“防控理財風險要從產品設計的源頭入手,分類制定相應的監管制度,尤其對理財產品披露的內容進一步細化和標準化。”
銀監會嚴查"資金池"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巖岫29日說,目前仍有部分銀行繼續開展不規范的“資金池”理財業務。對此,銀監會已將“資金池”理財業務列為今年現場檢查重點,各銀行應盡快自查整改。
銀監會作為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部門,將逐步修訂和完善理財業務監管法規框架,在制度層面保證有法可依。
他指出,目前銀行理財業務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銀行董事會和高管層對理財業務重視不夠,缺乏明確的戰略定位,沒有真正確立“代客理財”理念;銷售行為不規范、信息披露不夠充分;理財業務發展速度快,參與機構良莠不齊,部分機構風險管理能力不足,開展業務不夠審慎。
統計顯示,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至目前的7.1萬億元,增長超過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