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市場上收益率能達到5%的理財產品已“寥寥無幾”,而進入三季度,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更是跌破4%。分析人士認為,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降已經成為“常態”,但投資者仍可以抓住一些時機。年末臨近,市場資金需求旺季帶來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小幅上升的現象有可能延續。一些高收益的產品可能“重出江湖”。
收益率普降已成“常態”
“去年相同期限的產品收益率能到6%以上,甚至8%,現在只有4%左右了,縮水了近一半!遍L期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海市民陳先生告訴記者,“現在買理財產品不僅要貨比三家,而且下手要快,收益率稍微好一點的產品一推出來馬上就被搶光了。”
事實上,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和CPI一樣進入了下降通道。經過6月、7月兩次降息之后,市場資金面相對寬松,理財產品收益率更是持續走下坡路,到了8月份不少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已經跌破4%。
記者走訪上海多家銀行網點后發現,收益率能達到5%的短期理財產品已經“寥寥無幾”,而在4%以下的產品則不在少數。其中,1個月以下的短期產品收益率多在3.5%以下,1-3個月的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多在4.2%以內,3-6個月產品則以4.3%-4.5%居多。
普益財富的數據也顯示,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已經從1月份的5.15%下跌至8月的4.33%,再跌到9月的4.20%。
以某家銀行一款理財周期同為91天的保本收益產品為例,今年1月發行時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而在9月底的發行中,收益已降為4.25%。也就是說,市民如果花費10萬元購買這款理財產品,9月份購買比1月份購買的收益縮水130多元。
理財產品收益現分化
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降已經成為“常態”,但也出現了一些分化。如在短期產品中,城市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水平占優勢,而在中長期產品中,外資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水平較高。
普益財富的數據顯示,1-9月份各類型銀行發行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繼續下滑,國有銀行發行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已經跌破4%下滑至3.58%,股份制銀行則下滑至4.43%,而城市商業銀行則上升0.25個百分點至4.52%,外資銀行也上升0.19個百分點至5.05%。
普益財富研究員肖芳指出,央行兩度降息,市場利率也隨之回落,中資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投資標的市場收益下滑,進而中資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普遍下滑。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起步較晚的城商行為了爭取客戶、占領市場,只能以高收益作為籌碼。
而外資銀行的理財資金投資運作方式不同于中資銀行,其開發的產品多為結構性產品和QDII產品,故受國內利率變化的影響較小,預期收益率相對較高,不過風險也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外幣理財產品也成了“重災區”。7月份前后,各大商業銀行陸續下調外幣存款利率,繼而引發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接連下滑。數據顯示,三季度以來,各種外幣幣種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均出現下調趨勢,發行也明顯縮量。
年末收益有望小幅回升
國慶過后,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了低位企穩的跡象。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經濟出現筑底回升的積極信號,預計年內降準、降息的可能性較小,四季度尤其是年末又是資金需求旺季,“攬儲”大戰一旦打響,理財產品收益率就有望小幅回升。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產品中心研究員、中國社科智訊金融專家王增武認為,理財產品收益率和CPI走勢以及存款利率有很大關系,同時也受市場資金流動性的影響。
“如今市場資金處于結構性失衡狀態,所以很難判斷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長期趨勢,資金投向不同的產品在收益上會有很大的差異!蓖踉鑫湔f。
肖芳認為,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年末信貸需求增加使得貨幣市場利率有止跌企穩的趨勢,預計四季度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可保持到4%-4.5%之間,但是從長期來看利率中樞仍然將進一步下移。
金融信息研究機構“銀率網”分析師狄麟麟則表示,鑒于四季度是資金需求旺季,理財產品收益率通常會在年末表現突出,建議投資者在四季度以短期投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