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際金價大漲大跌令人大跌眼鏡,而與黃金走勢息息相關的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則在大幅縮水。普益財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共有36款黃金類理財產品在今年到期,其中未能實現高預期收益的產品有16款,接近半數。
其中,有16款到期產品實現最高的預期收益,比如工商銀行到期的黃金類理財產品均為消極看漲型,其特點是設定一個較高的觸發價格,通常在2000美元附近,由于該行1-5月到期的產品最早于去年年底開始運作,而最近半年里國際金價始終位于2000美元下方,因此該行的12款黃金類理財產品全部輕易實現約4%-5%的高收益。
記者從網上查到,某商業銀行到期的4款黃金類理財產品中,全部為積極看跌型,除了1款獲得高收益外其余全部獲得低收益。“獲得高收益產品主要是由于金價從5月8日開始快速下挫,而該款產品的期末觀察日在5月15日,此時該款產品已經跌破觸發價格因而獲得高收益。”該行客戶經理向記者解釋,而另一款積極看跌型產品由于期末觀察日提前了約7個交易日,而當時金價剛剛開始下挫,因而與觸發價格“失之交臂”。
除此之外,還有兩款產品中有1款區間型產品未能實現高收益,其原因在于從去年8月份開始金價出現了一輪暴漲暴跌行情,這使得金價輕易擊穿該產品設定的區間,而該產品設計為金價擊穿其設定區間獲得低收益,因而最終僅獲得3.4%的到期收益率。
從統計數據上看,今年到期的黃金類理財產品表現平平,實現高收益和未能實現高收益的產品各有16款。從實現高收益的產品來看,消極看漲型的產品居多,有14款;積極看跌型產品有2款。在沒有實現高收益的產品中,積極看跌型的產品有7款,積極看漲型的產品有5款。
“明顯可以看出,盡管金價從3月份開始出現一輪下跌并且在5月進一步大跌,但實現高預期收益的看跌型產品很少。”專家建議,普通投資者在關注黃金理財產品時不能盲目跟風,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掛鉤黃金類理財產品投資有一定風險,初入市場者應該規避風險很大的杠桿交易,可投資實物形式的投資金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