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銀行理財受到許多投資者的追捧,有時候銀行新推出的理財產品一上午就會被搶購一空。很多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只詢問理財收益是多少,哪家銀行給的利息高,就去哪家,根本不關心起息日、理財資金投向、存在的風險等問題。理財畢竟是家庭的大事,怎么也不能像買白菜那么簡單。那么,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呢?
產品投向要看清
“收益越大,風險越大”,可算是投資領域里一條萬古不變的真理。經常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有沒有想過,每一家銀行都希望自己吸收到最多的資金,那為什么有的銀行給的利息高而有的銀行給的利息低呢?關鍵在于投資風險大小不同,決定理財產品風險大小最重要因素就是理財產品投向。理財產品投資者在簽訂協議時很少會仔細閱讀自己簽的協議內容,很少會關注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投在哪里,這就造成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只看收益,哪個收益高就買哪個,沒有考慮高收益背后潛在的高風險。像國家電網、鐵道部等這類有保障的企業,銀行肯定是爭先為它們提供資金,所以在借款利率上會作出較大讓步;而另外風險相對大的企業,銀行肯定要提高借款利率以彌補承擔的額外風險。所以,在選擇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投資者認真詢問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
當心收益會縮水
宋太太在看到A銀行推出了年化收益率為5.2%的90天理財產品后,果斷放棄了B銀行同樣90天年化收益率為5%的理財產品,在A銀行購買了10萬元理財產品。可是,回家仔細想想,宋太太覺得有點不對勁,B銀行的收益率雖然比A銀行低0.2個百分點,可是B銀行的理財產品明天就起息了,而A銀行還要再等10天的募集期過了才能計算利息,那么這10天只能按活期算了,那在A銀行購買的這個理財產品是不是真的比B銀行的劃算呢?
于是,宋太太拿出計算器算了一下。A銀行產品總利息收入應該為90天年收益5.2%加上10天的活期利息,大約為1296元,僅相當于4.5%的年化收益;而B銀行明天就起息,假如在到期后立刻再購買類似理財產品,那么與A銀行相比B銀行的總利息收入應該為100天年收益5%的利息,約為1369元。還是B銀行的產品上算啊!
因此,募集期對于理財產品的收益還是有很大影響的,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問清楚哪天計息以及到期日是否會延遲支付利息。
產品接續很重要
張先生是一位標準的“追高”理財購買者,只要哪有高收益理財,他立馬將自己的錢轉到哪個銀行去。表面上看來,張先生是一位勤勞而且精明的投資者,可其中的麻煩只有他自己知道。張先生不僅要時刻關注每個銀行新推出的理財信息,而且每次都要跑好幾家銀行,排隊辦業務把人折騰得夠嗆。有時候某家銀行只是這次理財收益較高,這個產品到期后并沒有推出新的理財產品續接,張先生不得不把錢再轉入以前轉出的銀行。可是,由于起息日以及產品期限不同,往往把原來銀行好的理財產品給錯過了,只能放活期白白浪費。忙活了半天,收益也沒有高出多少。
像張先生這樣的投資者并不在少數,錢轉來轉去,有時花了跨行轉賬的錢不說,還錯過了購買時機。一般來說,每家銀行理財產品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數量會明顯多于其他銀行理財產品數量,而且銀行在推出理財產品時也會考慮到以往理財產品續接問題。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還應考慮到產品到期了是否能及時買上新的理財產品。(趙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