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地處臺灣西南部,農漁業至今仍是其重要產業。在工業化、現代化的背景下,以傳統農漁產業為主導的縣市往往面臨更多的轉型問題,嘉義同樣如此。
品牌農業
對農業縣市而言,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是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嘉義農業專家王振陸認為,臺灣發展“精致農業”,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嘉義盛產水果,蜜棗正當季,竹崎鄉是主要產區。說到收成,棗農呂清寬開心地說:“我們的蜜棗產量高,每公頃產量平均都有6萬到8萬臺斤(1臺斤約600克),今年氣候條件好,產量比往年多。一般的棗大概一臺斤三四十元(新臺幣,下同),我們的金龍蜜棗可以賣到1臺斤100元,日子很好過喔。”
臺灣農民非常注重品牌的建立。像是竹崎鄉的棗有“金龍蜜棗”的品牌;民雄鄉的鳳梨(菠蘿)有“金鉆鳳梨”的品牌……有了品牌,打出了知名度,售價自然也高。“品牌的建立既是對消費者的承諾,也會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其實是雙贏。”
臺灣精致農業注重技術研發、品牌建立,走到田間地頭,才會明白臺灣人對于自己農產品的信心從何而來。果農如同照顧孩子般呵護著果蔬,每顆鳳梨頭上都頂著一個用塑膠或報紙制成的帽子。民雄鄉果農陳文取解釋說,鳳梨和人一樣,也是需要防曬的,否則便會因水分流失而變得干癟,品質和賣相都會受到影響。每顆蜜棗、每顆蓮霧在噴灑驅蟲劑時都會“穿上衣服”,呂清寬說:“這是為了隔離農藥。”
活化鄉村
人口外移,年輕人選擇到都市工作生活,傳統村落只剩下老人,大陸鄉村遇到的情況與臺灣類似。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曾經因制糖業繁榮。上世紀90年代,這里的制糖業衰落,年輕人多外出求學工作,板頭村漸漸失去了活力。如今,每逢周末或節假日,這里每天都會迎來上萬游客。是交趾陶重新讓板頭村“活”了過來。
“交趾陶”作為廟宇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臺灣可謂一種非常普通而重要的傳統工藝。而嘉義的新港恰恰有“交趾陶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在嘉義縣有關機構的輔導下,當地一些交趾陶藝人開始探索將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板陶窯的主人陳忠正就是其中一位。
2005年,陳忠正利用廢棄的制糖廠房,創立了集工廠、觀光、教育于一身的板陶窯。漫步板陶窯文創園區,憨態可掬的耕牛、水邊嬉戲的孩童或是墻角攀爬的花草,惟妙惟肖的交趾工藝品讓人流連忘返。欣賞佳作的同時,游客還可以穿過復制的窯爐,在“穿越”中了解古代交趾陶燒制的全過程。當然,最后還可以到體驗工坊做個DIY。陳忠正在板頭村做了30多年的陶,見證了傳統工藝轉型讓村落迸發勃勃生機。
“手工業者的風險高,收入不穩定,所以原來人才流失嚴重,這些年,嘉義縣政府推動鄉村活化計劃,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陳忠正說,“板頭村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僅傳統工藝得以傳承,還聚集了人氣才氣,很多在臺北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開店了!”
農會助力
增添觀光和文化元素,給傳統手工藝社區和農戶帶來了人潮和金潮。像是以珠露茶聞名的竹崎鄉石棹社區,近年來,在嘉義縣觀光部門的推動和輔導下,茶農多兼營民宿(家庭旅館),石棹逐漸發展成為阿里山茶區著名的民宿區。
在采訪中,嘉義縣長張花冠不諱言嘉義的短處,“農業縣市,經濟成長的速度比不上工業城市。”但他也直言對嘉義的發展有夢想和信心。“觀光+文化+農業,農業縣市也有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當然,就發展農業而言,要體現優勢,還是要靠管理,靠品牌,走精致農業路線。”
臺灣精致農業的經驗是什么?采訪中,農戶不約而同提到的是農會。“臺灣各個鄉鎮都有農會組織,我們農民只管生產,銷售和一些農產品加工都由農會去做,這樣我們就可以專心于技術改進。而且,農會還提供輔導,教我們怎么做綠色肥料、怎么防蟲,還會指導我們根據市場調節種植量,減少豐產滯銷的情況。”呂清寬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