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4日電 昨日下午,興業銀行與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促進中心在北京舉行戰略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雙方擬在推進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根據協議,興業銀行承諾未來五年內組織百億元量級的綠色融資安排,專項用于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項目,助力打造我國升級版綠色工業。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魏昭峰與興業銀行可持續金融部總經理梁平瑞出席簽約儀式。財政部、發改委,以及來自北京、寧夏、廣西、廣東、福建、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的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代表參加了簽約儀式。
工業節電大有可為
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數據顯示,工業消耗能源占全國能源總消耗量的70%以上,消耗電量超過73%,而創造工業增加值只占全國GDP比重40%左右。如果工業經濟發展的用電方式還延續傳統的規模擴張模式,能源資源稟賦條件及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將難以支撐。
為提高工業用電效率,推動節能降耗,近年來國家把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推進。電力需求側管理(DSM),是指為達到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實現低成本電力服務所進行的用電管理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對終端用戶進行負荷管理,使用電負荷平均化,提高終端能源使用效率及實現綜合資源規劃等。實施DSM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社會而言,DSM的實施可減少電力需求,從而減少一次能源的消耗與污染物的排放,緩解環境壓力,同時減少社會資源的投入和自然資源的消耗;對電力客戶而言,實施DSM可降低電力消耗,減少電費支出,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2011年1月,工信部《關于做好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生效。2012年,在工信部運行局的指導下,由中電聯作為工作重要支撐單位,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促進中心成立,相關試點工作啟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進入嶄新階段。
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試點遵循“服務企業、無償診斷、綜合治理、第三方評估”的模式,即由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促進中心組織專業電能服務機構無償為試點工業企業開展節電診斷,提出改造方案,企業根據情況選擇自主實施節電項目,或委托專業電能服務機構實施節電項目。這一模式不僅有效保障了節電項目的效果,同時也打消了企業對項目實施影響生產工藝安全的顧慮,真正實現企業節電生產兩不誤。
破解電能服務機構融資難題
在電力需求側管理試點工作中,相當一部分節電改造項目由專業電能服務機構借鑒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為試點企業實施。然而,由于項目先期投入較大、節電效益分享回款期限長、電能服務機構“輕資產”等特性,電能服務機構靠自身滾動發展投入節電產業的資金額度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對大多數金融機構而言尚屬陌生領域,節電項目技術復雜,項目運營質量和節能效益難以準確量化,項目風險和收益難以判斷,銀行常規的風險管理方式難以應用,此類電能服務機構也往往難以獲得銀行信貸資金支持。
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促進中心有關人士表示,本次與興業銀行的合作,正是基于上述考慮,希望借助興業銀行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專業服務能力,形成政策、技術、金融三要素融合、聯動發展的創新市場化模式,開創工業節電領域專業技術平臺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先河。
據興業銀行可持續金融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該行已為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專項推出涵蓋“三大產品、一大構想”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旨在提供全方位、便捷式、專業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其中,“三大產品”分別為:電能服務機構節電項目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工業企業買方信貸融資、電能服務機構訂單融資,能夠有效契合工業節電項目的各類資金需求,“一大構想”則是視后續市場需要,聯合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促進中心等機構發起設立“工業節電服務產業基金”或其他相關基金,進一步實現工業節電項目與社會資金的有效對接。
此外,興業銀行還承諾未來五年內,將組織百億元量級的融資安排,專項用于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項目,并傾斜配置規模、業務資源,提供評審綠色通道,還將根據試點推進情況,適時增加組織融資規模。興業銀行期望通過本次合作,全面融入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把握政策趨勢,聆聽市場聲音,服務產業發展,助力打造升級版綠色工業,為市場和社會貢獻更多的綠色價值。
記者了解到,今年興業銀行將迎來成立25周年和成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5周年的特殊時點。該行表示,為進一步支持我國節能環保事業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將致力于專注節能環保細分市場,提高產品服務專業化程度。
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興業銀行已累計為節能減排領域提供融資2432億元,融資余額達到1269億元。該行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可實現在我國境內每年節約標準煤2324.55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6705.02萬噸,年減排化學需氧量(COD)88.92萬噸,年減排氨氮1.54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硫4.36萬噸,年減排氮氧化物1.13萬噸,年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1521.74萬噸,年節水量25579.06萬噸。上述項目實現的碳減排量相當于關閉153座100兆瓦的火電站,或10萬輛出租車停駛32年。 (中新網金融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