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監會公告注銷北京眾合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合保險經紀”)和海盟聯合保險經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盟聯合”)的《經營保險經紀業務許可證》,這是保監會繼去年3月份注銷深圳市世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許可證后再次吊銷保險經紀機構“牌照”。
根據保監會相關規定,被注銷保險經紀許可證共有4種情形:許可證有效期屆滿不予延續的;許可證依法被撤回、撤銷或者吊銷;保險經紀公司解散、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被撤銷、責令關閉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其他情形的。
記者昨日多次致電上述兩家公司,了解業務許可證被注銷原因,電話均無人接聽。
記者了解到,這兩家公司均是注冊資金為500萬元的全國性保險經紀公司,分別注冊于2007年和2008年。眾合保險經紀是中國眾合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其業務范圍包括代理銷售保險產品、代理收取保險費、代理相關業務的損失查勘和理賠,同時做進出口貨運保險業務和提供國內貨運保險及工程險等各種財險。海盟聯合2009年前為內資企業,2009年1月6日變更為外商投資企業,業務范圍與北京眾合基本相同。
工商資料顯示,海盟聯合營業執照已于去年12月25日吊銷;而眾合保險經紀的年檢記錄僅至2011年。
在保險中介“牌照”越來越值錢的情況下,怎么會出現兩家全國性保險經紀公司被注銷的現象呢?
業內人士分析說,這兩家公司被注銷“牌照”的原因很可能是經營壓力。一個或許能成為旁證的情況是,記者查閱保監會審批文件發現,這兩家經紀公司經營時間已接近5年,除了公司股東幾次變更外,并未在北京以外的地方設立營業部,而且也沒有增資記錄。
“并不是有了‘牌照’就一定能賺錢。” 一家保險經紀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保險經紀行業在國內發展僅十余年,雖然目前全國保險經紀公司已有430多家,但除了幾家大型保險經紀公司依靠股東或者母公司的強大資源及網絡優勢取得成功外,很多面向市場的保險經紀公司生存壓力較大。尤其是保監會對保險中介提高門檻后,不少保險經紀公司資本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業務經營不好或地域優勢不強的話,個別保險經紀公司選擇退出市場是必然的。
不過,保險經紀行業近年來總體勢頭趨好。3月5日,保監會公布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434家保險經紀機構實現保費收入421.06億元,實現業務收入63.68億元,同比增長14.78%。此外,保監會近日發布工作意見,首次放行保險經紀行業參與開發保險產品,業內普遍認為這是保險經紀行業的一個重要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