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若真收購歐洲銀行,實為硬碰硬的攻堅戰(zhàn)。國內金融機構要想直接收購歐洲銀行,無論在金融管理機制、當地員工待遇、法律、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風險;走出去,是否水土不服,凡此種種我們不能不防。大膽地邁出這一步,邁好這一步,是銀行家需要潛心研究的新課題。
"中國建行計劃收購歐洲銀行!這是中資銀行最大規(guī)模的海外收購交易。"9月下旬以來,人們意外地聽到境外媒體傳出一向低調行事的建行高調一呼,令滿座皆驚,讓同行刮目相望。但隨即國內媒體又傳出建行新聞發(fā)言人否認此事。一時間,眾說紛紜,此事變得撲朔迷離。眾所周知,中國建設銀行雖在資產規(guī)模上號稱中國第二大銀行,但與同為"四大"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前些年如火如荼的海外并購相比,在國際化道路上一直以來顯得低調得多。難道,建行收購一事實為空穴來風?如果確有其事,利弊如何權衡?
壯舉善舉卻遭否?
"建行選擇當前時機收購歐洲銀行,如果收購成功,在價格上肯定是非常劃算的!"近日,多位建行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異口同聲地表達了的樂觀,他們認為,當前整個歐洲遭受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多家歐洲銀行因"差錢"而掛牌出售自己,要價肯定不會太高。"建行快出手吧!"他們說。
令以上建行人士如此歡欣鼓舞的,是幾則外電報道。據英國《金融時報》、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等外媒日前報道,中國建設銀行計劃進行中國迄今規(guī)模最大的海外銀行收購,資金規(guī)模最高可達158億美元,成為史上中資銀行最大規(guī)模的海外收購交易。建行上一次海外收購,是于2009年斥資48.6億元收購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的美國國際信貸全部股權。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介紹,建行目前正在物色合適的收購對象,可能整體收購一家銀行,或購入一家較大銀行至少30%-50%股份。他沒有明確表示具體收購哪一家,但希望今年內能夠完成一筆并購,并指出英國、德國或法國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一位建行人士分析道:建行此舉可謂"壯舉",因為在收購的資金規(guī)模上已超過國家開發(fā)銀行對英國巴克萊銀行的收購,在國內商業(yè)銀行的海外并購案當中首屈一指。同時,建行對歐洲銀行的收購,是在歐洲深陷債務危機、流動性稀缺的情況下進行的,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善舉和多贏之舉。
而英國《金融時報》甚至連并購完成后新銀行的名稱都想好了:"建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onstruction)、"中國商業(yè)銀行"(China Commerz Bank),這兩個名字都挺有特色。取哪個名字,關鍵在于,中國建設銀行將選擇哪家歐洲銀行作為其收購目標。該報認為,這筆資金將足以買下歐洲許多銀行資產,包括德國商業(yè)銀行(Commerzbank)的全部資產,或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Scotland)在英國的逾半數資產--這兩項資產可能是最好的收購目標。
"那么,建行還在等什么?"《金融時報》如是說,語氣中透著期盼。
然而,據《新京報》報道,建行新聞發(fā)言人隨后否認了此事,稱"這是不實報道,目前建行還沒有具體的收購計劃、對象和金額。"該發(fā)言人進一步表示,建行還是有海外并購的想法,但是,并購是邊走邊看的事情,因為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諸如宏觀的和微觀的因素等,還包括金融機構的運營環(huán)境、客戶群以及它與收購方是什么關系,能否形成聯(lián)動等等。目前,建行還沒有這項計劃。
被指"忽悠",實則擔心被"忽悠"
在一些歐洲銀行界人士眼里,建行前后的不一致簡直是在"忽悠"。某歐洲銀行北京分行人士甚至抱怨"建行靠不住!"但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卻不贊同這種觀點,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建行早晚會跨出這一步,這對中國銀行業(yè)來說是很好的嘗試。另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金融危機讓中國的銀行躍居全球最大銀行之列,"走出去"已成為中國銀行業(yè)的大勢所趨。在仍然快速增長的
國內經濟的推動下,中國銀行業(yè)繼續(xù)擴張,而西方的銀行由于貸款損失和監(jiān)管成本與日俱增而一直削減規(guī)模。照這樣看,中國的銀行也差不多到了該在西方世界占據應有位置的時候。
既然中國銀行業(yè)進行海外擴張的總體趨勢如此樂觀,那么為何建行還要遮遮掩掩呢?這讓包括上述建行人士在內的許多業(yè)內人士感到困惑。但董登新對建行的謹慎表示理解,他說:"雖然建行有能力出資千億元收購,但從目前內外形勢來看,海外并購還得謹慎出招。"事實上,許多已經完成的交易是災難性的--平安保險公司成為富通破產的受害者;中國國家開發(fā)銀行對巴克萊銀行的投資遭受了損失。
"歐洲的銀行其實有很多要重組的,但是中國的金融機構不敢去收購,因為那里宏觀經濟、政策、法律、環(huán)境更加不確定,更難預期。"從事投行業(yè)務的加通貝祥投資公司一位資深副總裁對本報記者表示。據悉,早在去年底,就有銀行界人士預測歐洲在未來14個月將發(fā)生銀行體系的崩潰和銀行倒閉潮。如今,雖未見歐洲銀行倒閉潮,但由于歐洲銀行體系的杠桿率奇高而帶來的風險則不得不防。
據了解,歐洲銀行體系的杠桿率達到25,約為美國銀行業(yè)的兩倍,接近雷曼兄弟倒閉時候的杠桿率30,意味著一旦資產價格下降4%,所有資本都會被賠進去。另外,金融衍生品過多也使得風險在交易過程當中傳播速度過快而處于不可控狀態(tài)。
人們無法忘記,2007年英國巴克萊銀行發(fā)生巨虧,作為中國國有政策性銀行的國家開發(fā)銀行也當了"墊背"。7月,中國國家開發(fā)銀行買進英國最大商業(yè)銀行之一巴克萊銀行價值約30億英鎊的股份,成為巴克萊最大的股東之一。然而,僅僅時隔四個月,11月份,巴克萊銀行交易員在進行巨額交易失利,出現(xiàn)嚴重虧損之后該交易員宣告失蹤。在這場空前的損失中,國開行投資巴克萊浮虧大半。和國開行入股時的股價7.2英鎊相比,巴克萊發(fā)生巨虧時的股價暴跌至3.3英鎊左右。加之次貸危機爆發(fā)以來累計信貸損失,巴克萊銀行損失超過50億美元。國開行持有2億股,每股虧4英鎊,虧損總額達8億英鎊,相當于120億元。國開行被扣上了"傻子加敗家子"的帽子。
悲劇的發(fā)生似乎偶然,但偶然之中也似有必然之虞。再往前回顧則有1995年的巴林銀行倒閉成為悲劇的開始。那是歷史顯赫的英國老牌貴族銀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麗莎白女王也信賴它的理財水準,并是它的長期客戶。然而國際金融界"天才交易員"尼克·李森的一些列違反風險控制條例的操作卻導致了該行最終倒閉。作為主要責任者的尼克·李森逃之夭夭。
……
凡此種種,中國人不得不防。上述加通貝祥投資公司資深副總裁對本報記者表達了她的觀點:對待在海外金融并購當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中國的金融機構要十分當心。一般而言,國外老牌商業(yè)銀行的內控是十分嚴格的,但這并不等于他們就沒有疏漏,而且一旦發(fā)生疏漏,由于國外銀行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當發(fā)達,其風險連帶產生的損失防不勝防。我國也發(fā)生過支行行長攜款外逃事件,但其風險是可控的,因為我國銀行的金融衍生品并不發(fā)達。
而更加令人不放心的,就是并購之后實際控制權的問題。一位金融分析人士表示,歐洲保護主義是中資銀行走出去的一大障礙,"財務投資較容易,但如果要有控制權就較困難。"另有國外金融分析員指出,建行一向對海外收購保守,經驗不多,如果斥巨額"走出去",恐怕市場不抱樂觀態(tài)度。海外銀行的息差遠低于國內,收購或能提高收入,但亦會犧牲息差和股本回報率,同時國內銀行也沒有足夠專業(yè)人才去管理海外銀行的營運。(孫永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