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09:48:00 來源:如皋市委新聞網
“如商匯眾創空間+如商同學會”雙管齊下
如皋市打造“互聯網+”創新創業生態圈
“企業如何面對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互聯網經濟中傳統企業如何實現線上線下通吃”、“新常態下企業如何創造翻番業績”……在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雙創”時代,這些問題被無情地拋給了眾多企業家和創新創業者。而位于顧莊生態園的如皋市互聯網經濟創新中心,就能解決這些難題。
用互聯網思維做活創業孵化器
創新中心坐落于顧莊生態園的入口處,充滿現代感的共享式辦公空間里,年輕的創業者們或在電腦前工作,或在會議室里激情討論。
“‘互聯網+’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就是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初次見到創新中心負責人顧曉炎,是在第四期如商同學會的學習會上,他正組織20多名企業家交流學習。
顧曉炎其實也是一名“創客”,2005年大學畢業后,他回如創辦了如皋嘉聯網絡有限公司,他和他的團隊設計了我市太陽能和捏合機兩大傳統產業中80%的企業網站。用顧曉炎的話說,“創業的孵化過程需要一定的溫度、濕度環境。創新中心這個平臺提供人才服務、商務服務、融資服務、云計算大數據服務等,就像一個代孕的母體,創造和供給必須的養分。”
過去,一說起孵化器,似乎就是出租物業給創業者。在顧曉炎看來,這是創業服務業必須要改變的刻板印象。他認為,創新中心與傳統孵化器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用移動互聯網“連接”所有的資源,包括人與空間的連接,人與服務的連接,還有人與人的連接。換言之,就是用互聯網思維做活創業孵化器。
整合資源打造兩個服務平臺
顧曉炎把創新中心定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者孵化平臺--如商匯眾創空間和“資源共享、抱團發展”的企業家成長平臺--如商同學會。
10月初,30多名企業家負責人和創業者一起走進華日生態稻米栽培基地,不少企業家為基地發展和資金眾籌等方面提出“金點子”,5位企業家當場表示有合作意向。而這次活動收獲頗豐的還有“90后”創業者梁吳曉,她創辦的“速達跑腿”電商公司成功接下了華日生態稻米栽培基地的物流配送業務。
如今,如商同學會已成功舉辦了四期,擁有120多名學員。
創新中心打造的另一個平臺就是如商匯眾創空間。特別之處在于它是國內首個關注長壽農業、創意花木、健康養生和休閑旅游等“農”字特色的眾創空間。目前,已有壽鄉冷鮮米、甜緣優果等10余家企業和團隊入駐。
顧曉炎告訴記者,眾創空間依托江蘇南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如商同學會優質資源,為從事高科技產業、生態農業種植、綠色食品加工、長壽養生旅游等方面的創新創業者和企業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1+N”資源激活創新創業雙引擎
今年年初,如皋市互聯網經濟創新中心橫空出世。
從最初的創業項目孵化,到后來成長為企業家,又從傳統的企業家成長,蛻變成新的再創業孵化者,孵化和成長這兩個平臺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閉合式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創新即生存”,這就是創新中心提倡的“生存法則”--用互聯網思維武裝企業家,用互聯網技術服務創業者。
“創新中心以‘1+N’資源倍增的核心模式運營。”這如何理解?
面對記者的疑問,顧曉炎解釋說,“1”就是如皋市互聯網經濟創新中心,“N”就是市內外眾多的優質資源,通過1個平臺對接N種資源,鏈接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資機構、企業家聯盟、眾創空間和互聯網社群平臺并形成戰略合作,幫助傳統企業實現快速創業與轉型升級,為小微企業創新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開放與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綜合服務。
“目前,阿里巴巴和其他中介服務機構已向我們拋出橄欖枝,希望與我們開展培訓合作。”顧曉炎表示,未來,創新中心將聚集大量商業載體,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激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引擎。(記者陳嘉儀)
蘇州創客喊話總理:開放大數據,推動創新創業2015-11-27 09:36:00
廈門火炬高新區:兩岸眾創空間最高獎勵30萬元2015-11-26 13:59:00
杭州要規范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專項資金2015-11-26 13:50:00
硬蛋通過創博會讓上海為“雙創”發燒2015-11-26 13:49:00
創業創新增強經濟發展新活力2015-11-26 13:47:00